力破知识产权交易三大困局,e交易加速释放创新活力
知识的本质是一种信息,具备无体性与自由流动性。知识产权法律制度通过赋予智力成果创造者以排他性使用权和转让权的方式,使知识产权成为关于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智力劳动成果的专有权利,它与房屋、汽车等有形财产一样,都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都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既然是创造者的“财富”,知识产权自然也能通过市场手段,化无形为有形的“真金白银”。事实上,无论是《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中提出要“建设激励创新发展的知识产权市场运行机制”,还是《“十四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中将“提高知识产权转移转化成效,支撑实体经济创新发展”作为一项重点任务加以部署,都足以验证推动知识产权的价值实现是如今知识产权工作的重中之重。
然而,目前国内知识产权交易普遍存在市场不活跃、成交量不大、成交率低等问题。细究知识产权交易之困局,小e认为主要有以下几大原因:
01
知识产权的稀缺性
相较于普通货物商品,知识产权具有一定的稀缺性。尽管我国已经是世界知识产权创造大国,有可观的知识产权拥有量和年均增长量,但是能走上交易平台可供交易的知识产权,只是很少的一部分。
02
知识产权交易的专业性
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非专业领域人士看完创新成果的相关证书和技术文件,难免一头雾水,无法第一时间判断该知识产权是否匹配自身需求。真正能参与知识产权交易的买卖双方,更多的是相关行业业内人士,对该知识产权的权属信息、价值含量和市场应用前景,已经有过一定了解或研究。
同时,不同于传统商品已有的价值评估标准规范,知识产权估价缺乏参照性。如何判定交易的知识产权挂牌价格是否合理,成为受让人需要承担的风险之一。
03
展开全文
知识更新迭代快
科技创新日新月异,知识随时面临着更新换代,存在“知识贬值”的可能。一旦被新兴技术超越替代,旧的知识产权处境就显得有些尴尬。能否创造当初的交易价值,亦是影响其成交率的潜在风险。
除去以上提到的交易信息不对称、定价公允、知识产权贬值等问题,知识产权交易还存在社会公众普及率、关注度和参与度不够,需求不匹配等问题。想要打破当前阶段的知识产权交易种种“困局”,具体实践中面临着诸多挑战。
e交易作为集非标资产交易与招标采购为一体的全国性、综合型互联网交易平台,其产权交易品种不仅涵盖各类实物类资产,也囊括知识产权等权益类资产。借助“互联网+”模式,平台避免了传统线下知识产权交易耗时耗力的弊端,更快更好在转让方和受让方之间搭起桥梁,减少交易成本。专业评估机构、全流程在线交易服务,无疑也提高了知识产权价值交易流转效率。可以说,借助e交易平台,更多知识产权得以拥抱市场需求,最大程度实现自身价值。
△e交易平台上诸多知识产权交易项目
近日,湖南师范大学曾佑林老师持有的“氨基酸阳离子脂质体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等5项发明专利知识产权项目就在e交易平台上顺利成交,并实现了增值率100%的好成绩。内蒙古科技大学包括“一种稀土微合金钢的冶炼方法”在内的4项专利所有权,也成功找到了青睐者。
△一锤成交,增值率100%
当然,小e相信,这些好成绩只是开始。在知识产权价值得以高度重视的今天,良好知识产权运营生态正在形成,知识产权商业化也将走向成熟。在此过程中,e交易将扮演好知识产权交易“助推器”的角色,继续促进创新资源要素的有序流动和优化配置,加速释放知识产权的创新活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