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券融资,是一种公开交易方式,债券的优点是什么?

Connor 币安app 2022-10-23 136 0

盈余质量。盈余质量的概念最早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证券行业分析领域,当时的证券分析师在对上市公司经营的状况进行分析后认为企业当期的盈余能够预测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投资者会基于企业当期盈余水平进行投资决策,当期高质量的盈余信息能够为投资者决策提供技术指导,同样低质量的盈余信息也会误导投资者。

因此,对盈余质量的要求就成了投资者投资决策的首选条件之一,盈余质量的概念也逐渐形成。ThorntonLO'Glove首次从持续性角度作为切入点,对盈余质量的内涵做出界定。此后,国内外学者在此基础上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相关性研究,不断拓展深入盈余质量的概念及内涵。

美国会计学会在2002年有关于盈余质量的一场研讨会中将盈余质量定义为会计盈余转化为现金流入能力的高低程度。随后,Richardson从现金流角度来分析企业的盈余质量,并从应计项目可靠性的角度对盈余持续性做出解释,应计项目可靠性越高,盈余质量越有保障。

DechowandGe对应计项目的可靠性进一步研究认为,对于应计项目较低的企业来说,盈余构成中的非持续性、经常性的项目会降低企业盈余质量。国内学者储一昀和王安武以应计制度为基础将盈余质量定义为当期会计盈余的现金流确认匹配度。

周波浪从两个层面定义盈余质量,认为企业盈余质量既包括公司财务报告中的会计盈余匹配真实盈余程度,又要包含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这主要通过将企业会计盈余与未来现金流量进行比较来衡量。

展开全文

主要从二者金额与时间的角度进行比较,陈小可分析认为,盈余质量是指会计盈余表现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相关性,即当期或者历史的盈余预测企业未来现金流的能力,如果当期的盈余质量能够较好地预测未来现金流入,那么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相关性就会提高,会计盈余质量就越高;

反之,如果当期的会计盈余难以对未来的现金流入做出保障,信息使用者的决策相关性就会大打折扣,会计盈余就具有较低的质量。

综合以上观点,将盈余质量的内涵概括为以下三点:

第一,经济收益观。该观点下盈余质量是企业报告中的盈余和真实收益的一致性,即盈余质量是报告利润如实反映的程度,也意味着与经济学观点下的收益应当一致。第二,决策有用观。

这种观点认为,信息含量较高的盈余信息能够引起市场投资者的关注,从而引起股票价格的变化,常用事件发生前后股票收益率的变化,或一段时间内的累积收益率来衡量。第三,盈余分布观。盈余质量的定义取决于盈余数据某一角度的特征,例如盈余持续性、稳健性、盈余平滑、盈余的分布等。

在借鉴相关学者对盈余质量界定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内容,将盈余质量涵义界定为:盈余信息作为公司提供的一项重要会计信息,对公司决策和长远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企业管理层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往往需要根据盈余信息做出相关决策,因此盈余质量的高低不仅会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对企业现金流水平产生影响。

同时,与同行业企业和资本市场发展息息相关。的实证研究以此为基础,使用公司盈余管理程度的大小,以及盈余与现金流之间的匹配程度来度量盈余质量。

债务融资。债务融资是指企业利用银行借款、发行债券、融资租赁、商业信用等方式向银行、其他金融机构以及企业单位等融入资金。由于不同类型的债务融资对于约束代理成本各有特点,因此要想更明确的论证债务融资的治理或契约假说,应针对不同类型的债务进行分别研究;

此外,债务融资的外部监督或治理作用也跟债务融资的规模大小有关,不同规模的债务融资的效应是不同的,因此,除了债务分类研究,还应针对债务融资的规模进行研究,以探究企业合适的债务比例。

涉及的债务融资类型包含三种:银行贷款、商业信用融资、发行企业债券。金融机构贷款的缺点在于,我国的商业银行较为特殊,其在进行贷款时,会根据多种因素综合考虑,如国家扶持政策、企业的发展情况、产权性质等,总体来说,限制条件较多,会制定限制性条款,同时占比较多的是短期借款,相对来说,长期借款占比较低。

其优点在于,相对来说灵活性较大,企业可与商业银行对借款金额、条件、期限等进行商议,同时融资速度相对较快,手续较为简便。综上所述,虽然商业银行是企业融资的途径之一,但企业发展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因此企业无法完全依靠贷款维持发展。

商业信用融资是企业利用自身信用,通过预收货款、延期付款等多种方式,向信用接收方筹集资金,以维持企业正常的经营发展需要的一种融资方式,是一种短期非正规债务融资方式,作为一种替代性融资渠道,通过企业间的特定交易形成。

商业信用的主体分为需求方和供给方,二者的具体内容存在差别,如需求方包括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和预付账款,而供给方则包含应付账款、应付票据和预收账款。

债券融资是一种公开交易方式,是指企业通过举债的方式进行融资,是向社会大众发行的一种固定收益的有价证券。企业通过债券融资途径获得的资金,除了本金外,还需要承担相应的利息;

另外,债权持有人享有获得利息的权益,在借款到期之后,企业需要将债权包含的本金和利息进行结算,按时归还,否则要受到惩罚,如利息的增加等。经过对债券的特点进行总结,可以看出,债券的主要目的不是资本项开支,而是为了解决企业营运资金短缺的问题。

债券的优点是企业可以在市场中进行公开交易,对于企业来说非常便捷,而缺点在于,债券存在较高的信用风险,同时有较多的债务限制性条款。

这三种融资方式各有不同的特点,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也大不相同,公司会根据实际情况对各种融资方式进行选择。根据研究内容,将对债务融资中的债务治理效用进行研究,包括治理对盈余质量的影响,以及债务治理对资本配置效率影响。

资本配置效率。资本配置效率是经济学和财务学研究的核心命题,是衡量资本运行效率的重要指标。资本配置效率的提高意味着在社会总资本一定的情况下,货币资本能够在利润信号的引导下在各行各业高效率的流动,使资本最大程度地配置到收益较高的产业和部门。

从资本配置的过程来看,廖志超将资本的配置过程定义为宏观配置和微观配置两个层面。从宏观配置层面来说,资本配置是一个通过外部资本市场将不同资本类型配置到各个公司的过程,从微观层面来说,又涉及到更为细微的投资项目,资本配置就是社会将资本配置到公司。

随后再次配置到各个分公司和子公司,并配置到投资项目的过程。微观层面的资本配置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是筹资活动,即公司能否以合理成本从市场中筹集资金,也是资本的第一次配置;二是投资活动,是指公司投资,公司把筹集到的资本恰当的分配到公司拥有的高报酬率的项目中去,为第二次配置。

由此来看,资本配置是一个完整的流程,整个流程的开始即融资,而最终的目标则是投资来实现的,公司通过投资的方式合理利用配置到的资本,从而发挥其价值以促进企业的发展。从机制、原理、难度等方面来看,公司的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存在诸多差异,因此,中的资本配置效率仅指公司层面上微观的投资效率。

从资本配置效率的分类来看,吕宙认为可以从企业层面、行业层面、国家层面考虑。企业层面的资本配置效率是指在一定的经济环境条件下,企业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本实现利润最大化;

从行业层面来看,资本在同一行业内加速流动,从而提升行业整体效益;从国家层面考虑,资本配置的效率体现出社会资本产出水平,从而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分析的资本配置效率是从公司层面入手。

目前,关于公司资本配置效率的概念,国内外有很多相关定义,但仍不统一。有学者认为资本配置效率是一种能力,是公司运用投入的资源提升公司价值的能力。

还有学者将资本配置效率与企业价值相结合,认为投资是实现企业目标的方式之一,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企业价值最大化,因此二者的目的具有一致性,因为资本配置属于投资,即属于企业进行财务管理的一种方式。

结语

认同叶蓓的观点,即资本配置效率是公司实际投资额与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最优投资额之间的差异程度,若二者之间的差异越小,则说明公司的资本投资效率越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