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道明:大湾区的经济功能如何“有为”与“无为”
IPP评论是郑永年教授领导的国家高端智库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IPP)官方微信平台。
导读
大湾区初步形成以后,如何平衡“有为”与“无为”的关系?当“无为”与“有为”同时存在时,那就是边界的问题。经济学就是要解决劳动生产率和财富积累与分配的问题,也就是四个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问题,即人、财、物、信息。推动大湾区发展,应从人、财、物、信息四大要素的效率提升方面来考虑,通过四大要素自由流动最终形成统一市场。
图源:网络
★莫道明: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联合创始人、首任理事长、教授
今天我想谈一谈大湾区的经济功能如何“有为”与“无为”,也就是从中观的角度来谈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
“无为”,出自《道德经》,不是不作为,而是指尊重自然规律即市场规律的作为,这在西方被称之为“无形的手”。与“无为”相对的“有为”,则通常指政府。今天的大湾区是规划出来的,还是在“无为”的状态下形成的?大湾区初步形成以后,如何平衡“有为”与“无为”的关系?当“无为”与“有为”同时存在时,那就是边界的问题。
经济学就是要解决劳动生产率和财富积累与分配的问题,也就是四个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问题,即人、财、物、信息。大湾区应该要有什么样的价值追求?在大湾区建设过程中,我们应该追逐什么样的价值排序,采取什么发展路径?推动大湾区发展,应从人、财、物、信息四大要素的效率提升方面来考虑,通过四大要素自由流动最终形成统一市场。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颁布三年来,除了物流的效率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其他的三个要素的流动和效率是否实现本质性的提升?据了解,当前大湾区内部人才、车辆和企业等流动都存在一定的障碍,尤其是中小型企业或创新型企业在大湾区九个内地城市都还面临较为严重的行政阻碍,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灵活运用湾区及国际市场资源的能力。
反观世界其它湾区,以人才流动为例,从世界几大湾区人才构成的对比看,全球的人才都在为美国所用,美国硅谷国际人才占比达60%。但国际人才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比例是多少?国际人才在几大湾区的流动与使用现状值得我们深思。
展开全文
制约大湾区四大要素流动的因素在哪里?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后,由于对“一国”的强调不足,所以在国家安全方面出现了问题。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的颁布,国家安全问题得到逐步解决。但是在香港回归25周年以后,我们要如何在“一国”的基础上发挥“两制”的优势?如何在深刻理解“两制”的基础上思考四个要素流通的问题?哪些是政府可以“有为”的?哪些是应该遵守市场规律的?
以货币要素为例,如果货币今天进来了明天走不了,也就无法实现流通。最近,一些地方在反洗钱领域推行了一些监管措施,有些居民被冻结账户,多家银行被约谈。反洗钱是正确的,但是在反洗钱的同时要如何保证经济要素的正常流动,是政策制定者需要深思的。在货币要素流通层面,相较于内地,香港的优势与价值是有所共识的。香港的价值不仅是在经济功能层面上,还有法治、人文、规则等层面。“一国两制”,不仅仅是主权和安全的问题。在“一国两制”的框架下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应该掌控什么,放开什么,仍是一个需要大量研究的问题。
文化要素对大湾区未来发展很重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不仅需要在法律、规则层面上对接,还需要将文化要素的对接作为一个重要基础。大湾区人民同属中华民族,但即便是同样的族裔,内地和香港对于中华文化的理解和定义仍存在些许差异。在这种差异化的情况下,如何建立一个国家文化概念促进沟通交流?我认为这是大湾区要解决的问题。文化的认同会影响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设计与实际推进。
近几年,国家非常重视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逐步推出相关发展规划及利好政策。但观察大湾区城市建设可发现,“9+2”的九个内地城市里,把土地边界这种传统思维作为工作中心还是很常见的,九个内地城市之间的要素流动没有产生本质的变化。企业选择注册地的因素除了政策以外还有其他考量,跟政府的关系也是重要考量。
在统筹规划大湾区九个内地城市的要素自由流动、消除要素流动障碍时,不应该再有地域的划分,应该逐步淡化、消除广州市、深圳市、东莞市等区域性概念。如果大湾区内地九市间要素自由流动都存在障碍,内地城市与香港之间的障碍就更难消除。只有大湾区内地九市内阻碍要素流动的障碍完全消失,才可能实现真正的粤港澳大湾区。
★本文系莫道明教授在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主办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三周年:回顾与展望”研讨会上的发言整理。
编辑: IPP传播
关于IPP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IPP)是一个独立、非营利性的知识创新与公共政策研究平台。IPP围绕中国的体制改革、社会政策、中国话语权与国际关系等开展一系列的研究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知识创新和政策咨询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IPP的愿景是打造开放式的知识创新和政策研究平台,成为领先世界的中国智库。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IPP)是一个独立、非营利性的知识创新与公共政策研究平台。IPP围绕中国的体制改革、社会政策、中国话语权与国际关系等开展一系列的研究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知识创新和政策咨询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IPP的愿景是打造开放式的知识创新和政策研究平台,成为领先世界的中国智库。
微信ID:IPP-REVIEW
国家高端智库
中国情怀 国际视野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