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家庭如何对冲不确定的未来?
写在前面
最近,我们接到不少家长的择校咨询。无论是微信的文字信息,还是语音通话,我们都能感受到家长们满满的焦虑。
例如,已经手拿某外籍子女学校一年级Offer的家长,却在担心课间只有5分钟的转班时间,孩子会吃不消。
再如,一脚想进国际学校,一脚还在公办体系犹豫不决的老母亲, 在小升初择校之际,最关心的还是选择什么样的学校能够让孩子更好地适应未来的不确定。
还有,孩子马上要升高中的某爸爸,正在马不停蹄地进行一轮探校,说是“要用亲身的感受和判断帮孩子找到比较匹配的国际课程班。”
“殚竭心力终为子,可怜天下父母心。”从这些父母们生怕选错的小心翼翼,我们更加感受到他们的不易。与此同时,我们也能从与这些父母的互动中,感受到他们对教育有一定的理解,也非常注重孩子的素养培育。
我们试图从这些家长咨询的问题中,以及从我们采访的“别人家的父母”的优秀案例中,归纳出一些大家共同关心的干货,同样面对未来的不确定,看看他们采取了哪些正确的对冲方法?
展开全文
01
不再唯分数论
更在乎综合评价
我们发现,这些已经对国际学校进行过探访,再寻求择校咨询的家长们,已经能够从传统的“唯分数论”中走出来,开始接受综合评价的模式。
其中一位家长是这么说的,“多维度的综合评价能够更加综合地评价一个孩子成长的可能性。”有的家长则认为,这样的评价方式让教育更接近真实社会或职场的评价模式,更指向于“解决真实问题”。
但在已经熟悉国际学校评价模式的“别人家的父母”看来,学校的综合评价其实已包含了“分数”这个维度。
例如第一次SAT考试就考出1500分高分的国际学校学霸,孩子妈妈却对这样的成绩一点都不惊讶,因为她从孩子入读一年级开始,就非常注重“关系到孩子所有学科成绩的学术英语的水平提升。”
确实,当在某国际学校的家长见面会上,校长要用非常直观的方式为家长们科普“何为学术英语,不同年级的水平差距体现”时,这位家长的认知已经“甩了别人几条街”了。
也有的家长为了帮孩子找到更好的师资进行人文素养的培育,已经进行了近一年的考察咨询,最后邀请到国际知名大学的文学教授,为8年级的孩子们开“古典文学与西方思想史”的课程。
在这群被认为“让孩子读无用之书”的家长看来,既然综合评价指向的是“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那这种能力的底层逻辑是什么?就是思辨力和分析归纳能力,这些能力的获得是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练习的,而“人文素养培育就是打好这些能力的知识地基”。
从单一评价到综合评价的认知突破(指能够明白多维评价的内在逻辑的家长),从综合评价认识到包含“分数论”从而着重孩子学术英语水平的提升,再到从综合评价的指向认识到素养培育的重要性,我们发现能够在这些认知中迭代,还能够高效地落实到支持孩子的行动上的家长,也都是对自身要求很高的家长,不禁让我们又再一次得出这个结论:“家风”就是一个孩子成长的基础素养。
02
如何选校
三个维度综合匹配
对于从来“不打无准备之仗”的家长来说,关于择校,他们总是能够在充分了解孩子的基础上,对学校进行理性判断与感性体验。
某高新科技企业联合创始人兼CEO Peter,在择校之初就找了专业的成长规划师对儿子做整体的问询和诊断,并根据孩子的特性列出一份评估学校八大核心问题的思维导图,根据这些核心问题与所探访的学校进行匹配,最后选择到满意的学校。
当我们问Peter是怎么判断出为孩子选对了合适他的学校时,他说,“当我在孩子入学不久后,看到他脸上久违的、发自内心的笑容时。”
△ Peter儿子和同学们的合影
当我们与孩子刚入读广州诺校七年级两个余月的Yammie妈妈聊起择校经时,她不但能从学校开放日“家长能与所有老师对话”的这个小贴心的安排中感受到学校的用心,还能从两个多月来与孩子的互动中总结出学校各个科目老师的上课模式。
而促使她选择这个学校的关键点是,孩子与杨琳琳校长的对话后笑容满面跟她说的这句话:“妈妈,我决定了要来这个学校,我相信这个校长。”
△ 图源广州市番禺区诺德安达学校
经历了知名公办小学,加拿大国际学校体系,再到贝赛思的强学术模式后,家长Haley说所有的路都没有白走,孩子在进入适合他个性的NCPA后,就开始整体爆发:参与学校的艺术和音乐社团,竞选社团负责人,组织Band队接洽商演。
当他确定了未来的梦校和专业方向后,开始了一路开挂的“自鸡”行动时,老母亲却发现,原来孩子为自己选择的“个人IP与跨界整合”模式,竟然藏着两位营销人父母对孩子从小潜移默化的影响。
△ Haley孩子和朋友们参加学校Talent Show的现场
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到,家长们无一例外,都是搜索学校资讯的高手。我们了解到,大部分家长会提前1年进入择校行动,通过搜索及大量阅读进行前期了解。
与此同时,有些家长也会寻求更加专业的意见支持,例如找成长规划师为孩子进行整体的问询和诊断;找择校的KOL咨询了解判断学校的方法;也会找到意向学校的在读家长了解他们对该校的整体感受。
然后,他们会仔细了解学校的开放日信息,亲身前往学校,根据自己制定好的理性判断维度进行第一轮的筛选,也会带孩子感受学校的方方面面。最后进行综合判断确定所选学校。
△ 图源广州市番禺区诺德安达学校
03
更高维的思考
对不确定未来的对冲
在与家长有时长达1个多小时的择校经互动中,我们发现家长们无一不谈到对不确定的未来的焦虑,如何对冲这些不确定也成为家长们最为重视的部分。
因为他们都清楚,无论是家教或是学校教育,以及升上名校的意图,都是为了助力孩子获得“未来社会精英”的入场券。
在瑞·达利欧的最新力作《原则:应对变化中的世界秩序》中,作者研究了近代历史以来的11个主要兴衰的大国,并从以上大国的历史发展数据中,总结出影响财富和权力的决定因素:
并绘制了它们的起落曲线。
他认为,人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改善解决办法的能力的获取过程,更多的是以迸发和渐进这两种方式演进的,迸发出现在社会处于大周期的上升阶段,渐进出现在社会处于大周期的下跌阶段。而伟大的创造力,通常出现在大周期的和平和繁荣阶段。
强大的教育是一个社会伟大创造力产生的温床。因为“提高教育实力可以推进创新和技术,进而扩大世界贸易份额和军事实力,增加经济产出,建设世界领先的金融中心,在一定时期之后,构建起作为储备货币的货币体系。”
他谈到,人的性格、判断力、创造力和思考力可以造就一个富有成效的社会,加上灵活性和韧性,会使整个社会呈现出挫折最小化,机会最大化。
所以,“大力促进包括知识、态度、品格和尊重精神的教育;连接并接纳全球最好的思想,让全球思想促进本国发展;用提升的收入投入到更多创新和建设中(包括教育创新和教育建设);这些都是大国上升阶段和兴盛的重要因素。”
从一线城市家长们追求更好的教育和择校心态的变化来看,以及瑞·达利欧在书中谈到的教育对于大国兴衰的作用。或者可以解释,这些先知先觉的家长们,为什么会选择教育作为不确定未来的对冲方式。
写在最后
对于那些认为入读国际学校是因为“考不上好的公立学校”的家长来说,这种早早就懂得为孩子进行规划的国际学校家长,总是在质疑声中坚定地按照既定的规划执行。
正如与大部分家长将教育视为“考上名校”的观点不同,这些更有规划意识的家长,或许他们已经研判到20年后的世界的样子,所以“与其给孩子留下若干套可收租的房子,或者大量的现金资产,甚至公司的继承权”,还不如让孩子拥有强大的思考和判断力,对应变化的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而这些属于定制化的、个性化的能力培育,在知识付费的年代,注定了它肯定也是高价的。但是,有家长说,对比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单位时间成本和所获能力的价值”来说,几百万人民币的教育投入,“始终是便宜的”。
想了解更多的【家长圈话题】系列内容,欢迎关注我们的公号【EDUTalk】
精彩内容:为什么要从小培养能“讲好中国故事”的孩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