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龙院》剧中的“黄金白银”问题
余非经济专家,当然研究的黄金白银问题,没有中国和英美的黄金白银问题那般重大,素性嗜剧,所以这个问题还是脱不了戏剧的范围。请看下文:
前天在黄金大戏院看到宋德珠、杨宝森的《乌龙院》,这里边关于金银的问题,两个人却弄到两下里去了。宝森对于说白的词里,则始终说是招文袋中有黄金一锭,而德珠于宋江匆匆下楼拾得招文袋后,偏改念道“一锭银子,留着给三郎买糖吃”。同属一物,剧中的两位主角,竟一位把它当做金子,另一位又把它当做银子,虽是这么小小的一点差别,可是对于前后的剧情,就都有些不甚翕合了。待我分述于后:
梁山的晁天王及众家哥弟,因为感念宋三爷在他们劫生辰纲时曾有救命之恩,所以才命刘唐下书,冒着绝大的危险,预备聘请宋江上山为王,以尽他们饮水思源、报答大恩的一片诚意,同时还与他带来黄金一锭,聊充谢仪或川资等用。
宋德珠
其实要论宋江保全他们七条人命的旧恩,当然一锭黄金还算太薄,不过有请他上山为王的这种约会,纵令刘唐匆忙间随身携带的礼物菲薄一些,也就于理无乖了。况且他们根本就未认定区区一锭金子足以表示他们感谢的意思,这也不过是顺便给宋三哥带点儿路费罢了。
可是以晁盖那种梁山天王的地位,既然特地命刘唐带点银钱给宋江,那么一锭银子是无论如何拿不出手的。何况宋三爷也是一位交游广阔、疏财仗义的好朋友,为了一个阎婆惜,就随便花了三百两银子买她到家,后又建造起一爿乌龙院,用银当亦不少。倘使刘唐在酒楼上交罢书信之后,跟手奉上的一只元宝仅是至多不过五十两的白银的话,我想花过钱、见过钱的宋三爷一定不会正眼相视,并且还连声道谢,拒而后受的。
展开全文
马连良、筱翠花、马富禄之《乌龙院》
再者说金银的重量大相悬殊,则元宝的大小,也就相差甚巨;要说那是一只五十两重的银元宝,恐怕招文袋里也不便安放,同时也更不能任令阎婆惜的纤纤玉手随便用两个手指捡取出来,又随便向怀里一塞的。
况且要真有几十两重,宋江的书信也必定不会失落,这个原因就是因为当他用力拉门时,腋下的大元宝扑通掉在楼板上,绝不会不将婆惜惊醒,并使得宋江一点觉察都没有的。倘使退一步说,那只银元宝连五十两都不到,甚或只有十两二十两,那么,晁天王也就成为瘪三强盗头啦,宋三爷肯收他这一点薄礼,更显得他也是个没有出息、不开眼的人了。
周信芳 赵晓岚之《坐楼杀惜》
我曾谈过某红角的《十三妹》,用意即在告诫已成名的角儿,切不可自作聪明,随意更改戏词或作派,以免贻误后学诸人。德珠本以武旦见长,花旦次之,正工青衣戏恐非其所宜,故此次犹自知藏拙也。
细察其《闹院杀惜》之念作,好像模仿翠花一路。小翠花的花旦,当然在今日可以称雄南北,不过也以自视过高之故,有时改变旧规;更以花旦戏多京白,往往在剧中杂以北平土语及各种“调侃”,此非老北京不易懂得,若在上海出演,恐怕就有许多人不懂了。倘使懂得调侃的话,的确也很有意思,
例如《打渔杀家》教师爷所说的“耗子舔猫的鼻梁骨”(找死)、“走道捡鸡毛”(凑掸子),诸如此类的话,全是江湖或下层社会人所说的“歇后语”,大概只说了前半句,后半句不说下去,人家就明白啦。
南铁生、乐詠西之《乌龙院》
但是还有许多都是音同字不同的字,那就颇费一番猜测,即如上边的第二句,按照原意乃是拾得一些鸡毛去拼凑成一个鸡毛掸子,然而这话出在一位饭桶教师爷的口中,同时他又晓得他所带的几个打手徒弟比他自个还要饭桶,故而虽是带着一伙人去捉萧恩,也无非是凑凑胆(掸)子而已。
同样在《乌龙院》剧里,宋德珠(饰惜姣)那天也和宋三爷调了一个侃,当宋江向惜姣讨招文袋里的黄金时,德珠接念“老太太下台阶,存(蹲)啦”,这话又是句歇后语,照辞意来讲,因为老太太是有年纪的人,骨节硬了,脚手都不灵活,当下台阶时,一只脚在上,一只脚在下,要是稍微慌了一点,往往就会蹲了腰,岔了气,因此旦行人就采取“存”“蹲”同音的意思,作为答复生角的词,说是那锭黄金叫我存啦。其实按照老词,乃为“黄金我收下了”。德珠这出戏要是学的翠花,那么,这句词恐怕也就是依着翠花的原词念的了。
我的意思,后进学前辈,固是应当,不过自己也得先判断一下,何者当学,何者切不可学,总得把剧情揣摩透彻,再加取舍。德珠是学校出身的,知识当然高于普通伶工,就拿上边我所说的,他偏改念道:“一锭银子,留着给三郎买糖吃。”其实他没想想,真个的阎惜姣连金子、银子都分辨不清么?考其用意,无非是始作俑者,又想添个俏头,要说拿一锭金子买糖,未免不合,故而才把黄金贬价,改成银子了。
倘按老词,就是“这是黄金一锭,待我收下”,并无买糖吃那一说。虽嫌直突一些,但是于理无乖,更不至于弄得生说金,旦说银,同时同地竞把一样东西装上两个不同的名称了。还有一层,末后宋江杀死阎氏,阎婆哀告道:“看在老身份上,赏她棺木一口。”生白:“这有十两纹银,你去办来。”
看客们不可误会,怎么宋江刚从婆惜怀里掏出金子书信,向自己怀中一塞,这时再取出来递给阎婆,就变成十两纹银了呢。果真照这样想,那可拧啦。因为中国戏是象征的,前台上值场的人拿着那一锭假元宝,逢到相当的节骨眼时,只知暗向剧中人手中递去,金也是它,银也是它,多也是它,少也是它,递来递去,就是这一只,至于叫它是金是银,或是分量或轻或重,这全在剧中人的唱念词里来定它的价值,观众要明白这一层,就可知道宋三爷身边决不会连一锭十两纹银都不带的。要真是出门时和瘪三一样,竟打算白吃白喝,那他也不会被人称为“及时雨”或义士宋江了。
由此可见随后取出来的,并不是先前塞进怀里的那锭黄金,然则生角先念黄金,此处又说纹银,实与旦角的明明以金当银迥乎不同,所以这并不得谓为是生角的错处呢。中国戏着实太曲折了,虽有说明书,有时看戏的人还不了然,所以我提出以上几点,算是补说明书的不足吧。
高庆奎之《乌龙院》
宋朝黄金的价值,当然不会像现在高到四百多块钱一换,要合银价就差不多是一两黄金可抵白银约百两上下(从前用硬币时,每元约合七钱二分,现在要用钞票向银楼购办银器,也须四元上下买银一两了)。不过无论如何,金价总要比银子高出十数倍以上的。中国未与海外各国通商时,金价涨落,必不能相差甚多。我们且看《南天门》剧中很明显的念白,就可知明代的金子差不多是十四换,宋与明固相去数百年,然而金银的差比,一定不会悬殊过巨的。试看民国初年的金子,也仅仅只是十几换或二十换,于此就可见一般了。《南天门》的词,是“金耳环三钱重,我们这里金子十四换,三对三,三四一两二,合成银子四两二钱,外找大钱二百”。我今特为把这—段补叙出来的意义,也就是坚决的证明《乌龙院》剧中招文袋里所藏的是黄金而非白银了。即令刘唐给宋江带来的黄金一锭,也仿佛像台上那个假元宝一般大小,恐怕也要有二十两上下的重量,我们再按照金子十四换的价值合算一下,那岂不就要合成纹银约三百两的数目了么?这样才不显露晁天王的吝嗇,同时又证明我所说的“随后取出来的,并不是先前塞进怀里的那锭黄金”二语,却不是我武断的话呢。
这时惜姣业已被宋三爷杀死了,情断义断,怎会再把价约三百两纹银的黄金一锭赏给阎婆子的呢?所以我才敢判断那必是另外的十两纹银。别看许多唱须生的常演这出戏,倘使他不把剧情揣摩清楚,或是只知其当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话,我想他一定也会把赏给阎婆买棺木的十两纹银,误成那是刚由惜姣尸体怀里取出的那锭黄金的。我们既然抱定研究戏剧的宗旨,所以对于这些小的地方,也不可忽略。
(《梨园外纪》)
- 历史推荐 -
赵荣琛教授台北机场停留记
京剧应该亲世俗、趋时尚、多戏说
谈旦角表演:如只演“行当”不讲人物,就成了“一道汤”
《奇双会》二事:赵宠问夫人的名字究竟合不合理?
《玉堂春》一剧之唱做:“耐人寻味,真百听而不厌也”
五十年代在武汉看程砚秋先生演出《锁麟囊》
梅兰芳谈旦角表演及《穆桂英挂帅》形象塑造
京剧《杨家将·碰碑》中的“石虎”究竟是什么?
门外谈戏曲:“中国的戏曲,先天上受了古装的限制”
傅斯年:“就技术而论,中国旧戏,实在毫无美学的价值”
《空城计》中诸葛孔明应自称“山人”还是“老夫”?
熊佛西谈梅兰芳:“好随便翻新,又不肯研究翻新的方法与原则”
更多梨园旧事get√
光风霁月的梨园
久已被人遗忘的
故纸堆中那个
致力于寻找和分享
怀旧
梨園雜志
微信号:liyuanzazhi
今日头条:梨園雜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