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之道阅读:2023年03月11日
周易第四十九卦
革
泽火革 兑上离下
豹变为虎之象 改旧纳新之意
第四十九节革卦第四十九(下离火上兑泽~泽火革卦)
《革》卦(),由下离()上兑()组成,卦形作“”,象征“变革”。上卦“兑”为泽,下卦“离”为火:泽中燃烧着烈火,犹如水泊将变为桑田,喻示“变革”的情状。全卦揭示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亟待变更、改革的道理,并指出处“变革”之时的某些规律。
一
“经文”革①:己日乃孚,元亨,利贞。悔亡。
“译文”革卦象征变革:在“己日”这一交相转变之日推行变革,可以得到人们的理解与信服,前景极为亨通,利于守持正道,悔恨终将消失。
“注释”①革,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离下兑上)。上卦为离,离为火;下卦为兑,兑为泽。水下浇而火上腾,水火相克,在水火的斗争中,万物变化,有生有灭。然而生者又复灭,灭者又复生,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以社会言,夫妻不睦则家庭变故,君臣不睦则王朝更替,然而,家庭还将延续,王朝还有代兴。都体现了出陈布新的规律,所以卦名曰革。革,《杂卦》:“去故也。”
“解读”革卦象征变革,旨在揭示变革之道。“孚”诚信之意,“己日乃孚”的意思就是说在“己日”这样的必变之时推行变革,自然能取得人们的理解和信服。为什么不能早一点,在丁日或戊日就实行变革呢?原因在于变革旧的事物绝不是什么轻而易举的事情,需要一段时间的准备,才能逐渐被人们理解、接受。如果冒然变革,效果会适得其反。只要善于抓住时机,而又能取得人们信任,改革就一定能获得成功。卦辞说“己日乃孚,元亨”正是此意。所以卦辞接着说:“利贞,悔亡。”这就要求变革者必须遵循正道去做,如果任意妄为,等待自己的只能是失败;反之,如果能够坚守正道推行变革,虽然花费的时间很长,困难也很多,但最终会获得成功,当然也就没有什么悔恨了。
“经文”《彖》曰:革,水火相息,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曰革。“己日乃孚”①,革而信之。文明以说②,大“亨”必正③。革而当,其“悔”乃“亡”④。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
“译文”《彖传》说:变革,水火相息相灭而不能相容,如同两个女子同居一室,但是她们志趣不合,终将有变,这就叫变革。在“己日”这一交相转变之日推行变革并能取信于民,这样在变革过程中就会得到天下的理解与信任。有文明的美德就会事理周尽而顺应人心,能持守正道就会使前途变得大为享通,如此变革稳妥而得当,一切悔恨自然就会消失。天地变革,导致四季的形成,商汤、武王发起的对夏桀、商纣的革命,就是顺从天的规律而又符合人民的愿望的,变革时间的选择,其意义是极为重大的。
展开全文
“注释”①中国古代多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十个天干来配合纪日,“己日”正处于前五日与后五日的交相转换之时,含有“转变”的象征意义。②文明以说,《象传》认为革卦的下卦为离,离义为文明,像侯王施行文明政教,下卦为兑,兑义为悦,像人们喜悦拥戴。③大“亨”以正,此句是对卦辞“元亨,利贞”的改造,改变了它原来的意义和语法结构。此句为并列结构,以,连词。大,伟大。亨,完美。正,贞正。④悔,悔恨。亡,消亡,消除。
“解读”革卦是水在上而火在下,水之性向下,火之性向上,泽在上而向下流,火在下而朝上腾,谁也不让谁,两者相就相剋相变革。“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是说革卦下体为离,其喻象为中女,上体为兑,其喻象为少女,合在一起,就好像是两个女人同居一室,因其志趣不投而相剋相息。我国自古就有所谓天时地利人和之说,要干成一件事,既要有“天时地利”这一客观外在的条件,又要有“人和”这一主观内在条件。所以推行变革之始必须准确抓住亟需变革的“己日”这样的好机会,该变则变,这种顺应历史发展必然性的变革肯定可以取信于民,得到天下人的理解,为天下人所接受。这就是《彖传》所说的“己日乃孚,革而信之。”这几句话是用来解释卦辞“元亨,利贞”的。革卦离下兑上,离为火、为文明,兑为悦,“文明以说(悦)”强调“文明”,是说在变革过程中有文明的美德,则会顺应民心而使民心悦愉;“大亨以正”则重在“正”,只要守持正道,做任何事情都无不亨通。《彖传》又说:“革而当,其悔乃亡。”这几句话是《彖传》的作者孔子对革的意义的体会和发挥。天与地相变革从而形成春夏秋冬四时节令的交替变化;人世间的变革,也是适应客观规律而进行的,并非任凭人的主观意志随便进行。
“经文”《象》曰:泽中有火,革。君子以治厤明时①。
“译文”《象传》说:本卦外卦为兑,兑为泽;内卦为离,离为火。内蒸外煏,水涸草枯,如同水泽之中,大火燃烧,这是革卦的卦象。君子观此卦象,了解到泽水涨落,草木枯荣的周期变化,从而修治历法,明确时令。
“注释”①厤,《集解》本作历,即后起之曆字。
“解读”古人在日常生活中所见的最为显著而又最易理解的变革就是一年四季的变化。君子处变之时,要深谙变革的原理,所以《象传》认为君子观察到四时的变更,应当从中悟出治历明时的道理;要修治历法。这就是说我们在实践中,不但要掌握事物变革的客观规律,而且要利用客观规律,指导自己的实践。
二
“经文”初九:巩用黄牛之革①。
《象》曰:巩用黄牛,不可以有为也。“译文”初九:应当用黄牛坚韧的牛皮将自己包束起来。
《象传》说:用黄牛坚韧的牛皮把自己包束起来,说明初九不应当有所作为。
“注释”①巩,包束。
“解读”变革是除旧布新的大事,切不可轻率为之。论时,初九居革卦之初,如何变革形势还不明朗;论位,初九卑居于革卦之最下,不是居于可以变革的地位;论才,初九是阳刚之才但又处于离卦之中,躁动有余,而沉稳不足,没有适应变革的能力。仅这三点,就决定了初九不可能有所作为,更不能轻举妄动。所以初九只好取用坚韧的牛皮把自己紧紧地包束起来。不过初九用黄牛的皮革来包束自己,并不是仅仅由于黄牛的皮革相当坚韧之故。这里的“黄牛之革”是含有深刻喻意的。黄为中色,比喻持中驯顺,牛革为坚韧之物,喻示着守常不变,这就暗示初九当革之初始,只应以持中驯顺之道巩固自守,还不应该有所作为。如果这时初九轻举妄动,我想不但不会获得益处,还会适得其反。
三
“经文”六二:己日乃革之。征,吉,无咎①。
《象》曰:己日革之,行有嘉也。
“译文”六二:在“己日”这一交相转变之日,进行变革,行动起来必有吉祥,不会有什么咎害。
《象传》说:在己日这一交相转变之日,果断地进行变革,行动定可获得嘉美之功。
“注释”①巳日,参见前注。
“解读”六二阴柔得正,又居中位,柔顺而有中正之德,可以说已经具备了变革的主观条件。首先要把握变革的时机。经过前面一段时间的发展,旧的东西非革不可,已经到了亟须转变的“己日”,六二应该抓住这个时机,否则将遗恨终生。此外,六二还需要获得一定的外援。六二处下卦之中,居中得正,九五处上卦之中,也是居中得正,正好与六二形成正应关系,可给六二以有力的帮助。六二凭着这些优越的条件,实行变革,一定可以获得成功。所以《象传》才说“己日革之,行有嘉也。”
四
“经文”九三:征,凶,贞厉。革言三就①,有孚。
《象》曰:革言三就,又何之矣②。
“译文”九三:急于行动必然有凶险,坚守正道以防备后患。有关变革的舆论必须要经过多次研究和审慎的考虑,才能得到人们的理解与信任。《象传》说:变革的舆论已经经过多次研究与审慎考虑,还要往哪里去呢?“注释”①革言,革言:关于变革的言论。②之:到。
“解读”从爻辞来看,九三似乎没有六二好。九三以阳刚之才居阳位,并不居中得正,说明九三只是个躁动之才,像个楞头青。这样的过刚不中之才如果躁动而往,结果必然是极为危险的。所以爻辞极力告诫说“征凶”。爻辞要求九三“贞厉”,即坚守正道来防备危险。既然采取行动会有凶险,说明此时宜于审慎稳进,不宜贸然行动。爻辞已经点明:“革言三就,有孚”。对变革的舆论,必须要经过反复多次的研究探讨,进行审慎周密的考虑安排,证明变革确实合理可行,没有什么问题,同时,还要能够得到人们的理解与信任,只有到了这个时候,九三才可以大刀阔斧地进行变革。如果事情已做到这样的至审至当,自然哪儿也不要去。其他的路都不要考虑,可以放心大胆地走变革这条路了。故《象传》说:“革言三就,又何之矣!”九三爻辞启示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经过审慎考虑,三思而后行,否则一着不慎,全盘皆输。
五
“经文”九四:悔亡。有孚,改命①,吉。
《象》曰:改命之言,信志也②。
“译文”九四:悔恨消失,得到大家的信任来革除旧命,必获吉祥。
《象传》说:革除旧命必获吉祥,说明九四对自己的变革之志有坚定的信心。
“注释”①改命,革除旧命。②信,借为伸。信志,犹言施展抱负。
“解读”九四已进入上体,革道将成,变革的行为已经得到人民的理解与信任,不再有任何怨恨,变革后的美好蓝图也已经清晰可见,前景一片光明,所以爻辞说:“悔亡,有孚改命,吉。”九四以阳刚之质居阴柔之位,处位不当,应该有悔。但是九四是刚阳君子,有“革”之才,而且又有柔相济,不偏不过,何况卦已过中,正当水火相灭相息的变革之时,九四具备了这样一些优越条件,革之必当,纵使人们有怨恨也当消失,所以说是“悔亡。”改命实际上就是变革天命。
六
“经文”九五:大人虎变,未占有孚。
《象》曰:大人虎变,其文炳也。
“译文”九五:大人实行变革,其道如虎身之纹。昭然易见,不须占问就可以相信。《象传》说:大人实行变革,其道如虎身之纹,昭然若见,说明九五的美德昭彰炳焕。
“解读”九五是革卦之主。九五为阳爻,居中得正,又处尊位,所以称为大人。大人是变革的主体。大人实行的变革,其事理非常显明,天下人知道大人推行的变革是顺天应人、大公至正的,没有什么阴谋可疑之事,就像是老虎身上的斑纹一样昭然可见,天下人看得清清楚楚,无不信从。《象传》解释说:“大人虎变,其文炳也。”“文”表面上是指虎纹,实际上是喻指九五中和之德。正如《周易集解》中引马融的话所说的“虎变威德,折冲万里,望风而信。”可见“德”是多么重要,任何人在推行变革之时,能够做到德行天下,革道显明,天下人自然会云集响应,这样的变革前景当然美好。难怪司马迁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九五爻辞要求领导者要以德治人,以德行事,这对今人仍有很大的启发。
七
“经文”上六:君子豹变,小人革面。征,凶。居贞吉。
《象》曰:君子豹变,其文蔚也。小人革面,顺以从君也。
“译文”上六:君子们像斑豹那样助成变革,建立功业,小人们却只是表面上赞成变革,内心里未必真正有所认识,这时如果继续行动则必凶无疑,只有静居持守正道才能获得吉祥。《象传》说:君子们像斑豹那样助成变革,建立功业,说明上六的美德因有大人的映照而越发蔚然成彩;小人们表面上赞成变革,而内心里未必真正对变革有所认识,只是对君主变革的顺从而已。
“解读”九五正是全面革变之时,上六则是变革成功后的继世守成之时。以周朝建国为例,大人虎变是文王武王变革创制,事理显明昭著;君子豹变则是成王康王继业守成,润色大业。天下之事,变革之前,主要的问题是变革;一旦变革成功之后,主要的问题就不在于变革而在于守成了。上六这时如果还要继续采取变革行动,结果会适得其反。所以上六变革既成,重要的事情当然不在“征”而在于居贞守成。虎之斑纹炳然可见,豹之斑纹细密蔚溽。根据这个特点,将全面变革的九五喻之为虎变,意为大人的全面变革事理炳著,文明可见;将继业守成之上六喻之为豹变,意为君子润色鸿业,使变革之事理更加细密,以各项法律制度的形式将变革的成果及每一个细节固定下来,继续下去。孔子认为,小人们因为处在治于人的地位,未必对变革有自己真正的认识与理解,往往是革面不革心,只是在表面上赞成变革而已,所以上六当此大局已定之时,要好好地巩固变革的胜利成果,持守正道,以使老百姓逐渐享受到变革的利益,使他们由革面而发展到革心。如果此时不安守既有成果,又思变革,势必会过犹不及,导致凶险。
“商界活用”
“群策群力”有奇功 “
征凶,贞厉。革言三就,有孚”暗示我们,一个企业要想革除其弊端,解决问题,应推行有利于群众参与管理的决策模式。韦尔奇推行“群策群力”,使通用更加辉煌起来。实行变革应获得上下信赖。在上者的信赖,可以使变革获得上级权力和条件的支持;群众的信赖,是变革成功的首要条件。当权者阻挠,变革便很难顺利实施;群众反对,变革便不可能成功。韦尔奇总裁深知这个道理,在公司推行“群策群力”。“群策群力”包含着诸如工人的参与、信任感和下放权力等平凡,甚至有些陈旧的观念。它拆除了“蓝领”和“白领”的界限,不同岗位、不同阶层的职员集中到一起,针对某些问题研究提出建议和要求,当场确定实施意见。这种管理方式,减少大量中间环节,迅速提高了行政效率。而且它使改革既得到了上级的信赖,又得到了群众的支持,有利于改革措施的推行,从而促使改革走向成功。图韦尔奇 “群策群力”讨论会不仅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而且能让职工广泛参与管理,让职工有主人翁的感觉,从而大大提高了职工的工作热情。1987年通用电气公司制造一台燃烧式喷气发动机上的关键部件,需要30周,通过开展“群策群力”活动,1991年初,这一产品生产周期缩短到8周,如今只需4周。负责该部件制造加工的员工们还商讨10天内完成任务的可能性。也正是这种“群策群力”活动,推动着公司的高层领导者更多地去放权,更多地去行动,更多地去听取意见。他们信任别人,也被别人所信任。就这样,通用电气上下齐心协力,改旧换新,永远走在世界电气行业的前列。
第39章 贱为贵本
【原文】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①;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②;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③。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④;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jué)⑤。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⑥、寡⑦、不榖(gǔ)⑧。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至誉无誉。是故不欲碌碌(lù)如玉⑨,珞珞(luò)如石⑩。
【注释】
①一:这里的几个“一”,指的是“道”。
②以:因此。以下几个“以”都作“因此”解。
③正:首领。
④歇:灭亡的意思。
⑤蹶:跌倒。
⑥孤:孤独无助的人。
⑦寡:寡居之人。
⑧不榖:凶恶不善的人,与孤、寡均是贱称。
⑨碌碌:美而坚的样子,形容玉的华丽。
⑩珞珞:坚硬粗劣的样予,形容石块的坚实。
【译文】
从来凡是得到“一,,的:天得到一而清晰明亮;地得到一而安宁稳定;神得到一而灵验有效;山谷得到一而充盈有生机;万物得到一而生长发育世世不绝;诸侯和君王得到一而使天下安定。推究其理,假若天不能保持清晰明亮,恐怕就会崩裂;如果地不能保持安宁稳定,恐怕就要塌陷;假若神不能保证灵验有效,恐怕就会消失;倘使山谷不能充盈有生机,恐怕就会枯竭;要是万物不能生长繁殖,恐怕就会灭绝;若是诸侯、君王无法保持清明恬静,恐怕就会被推翻。所以,尊贵是以卑贱为根本,高是以低下为基础的。因此,君王自称为“孤”、“寡”、“不毂”,这不正是把低贱当作根本吗?难道不是这样吗?所以最高的荣誉是无须去夸赞称誉的。所以有道的人君不应追求美玉般的尊贵华丽,而应像石头那样朴质坚忍、不张扬。
【导读】
天、地、神、人都因为“混而为一”才表现出了它们的特性。物极必反,过于追求极端就会走向相反方向。因此,统治者必须懂得这个道理,能知荣守辱,知黑守白,不争而争,不治而治。
【解析】
这一章讲的是道的应用。“一”就是道的意思。道是天下万物的根本,也是做任何事情,包括治理国家的根本,因此,“致之一”即按道的法则去行事。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在本章中,老子重点强调了一的概念,并反复使用了一。究竟什么是一呢?从狭义上来看,一就是唯一、统一的意思;从广义上来看,一是一个十分抽象的概念,它既指物质的唯一性,也指认识的统一性。老子认为,一是万物的最早起源,世间万物全都是由一慢慢衍生出来的。所以,这个一是万物所共有的一,任何事物都是从一开始的。
在本章中,老子列举天、地、神、谷、万物、王侯,说天与道相合便会变得清明,地与道相合便会变得宁静,神与道相合便会灵验,川谷与道相合便会盈满,王侯与道相合便能使天下大治。老子通过以上所列举的事物,阐明了一是万物存在的基础及万物始祖的道理。
“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既然一是万物的起源,是万物存在的基础,那么,假如这个世界上没有一,将会是怎样一种情景呢?这段中。老子论述了世界在没有一的情况下将会出现的情形:如果上天不能与道相合,便会崩裂;如果大地不能与道结合,便会废止;如果神灵不能与道相合,便会消失;如果川谷不能与道相合,便会枯竭;如果万物不能与道相合,便会遭到毁灭;如果王侯不能与道相合,天下就会发生动乱。
说到这里,我们不禁要问:一究竟是什么呢?
其实,一并不是一个实物的体,而是…个抽象的理,它看不见、摸不着,无法用语言来描,而只能为人们所感知。具体来说,一是统一性和规律性,它无形无状、无声无息、无色无味,它存在于万物萌发的开始,是宇宙万物得以生成的根源。
在本章中,老子说“贵以贱为本”,这句话顺承了“昔之得一者”一句,意思是说如果人们想得到这个玄妙而伟大的一,就一定要摒弃私心杂念和分别之心,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何谓“物我两忘”呢?也就是外物与我没有分别,心巾也没有美丑、善恶和荣辱的界限。心中没有了这些概念,也就不会产生分别之心;没有了分别之心,也就不会有争夺的想法;没有了争夺的想法,也就不会因为没有达到目的而感到痛苦和烦恼。没有善恶、荣辱、美丑的概念,没有分别之心,没有争利的念头,没有痛苦和烦恼……这样,人生就达到了无欲无求的境界,这就是个人与大道的和谐统一。
以上所说的,是如何摒弃私心杂念和分别之心。没有了私心杂念,就等于说这个人没有了妄想。只要我们做到了不妄想,也就不可能去妄为了,不妄为也就不会违背道德规范。如果违背道德规范,便是我们经常所说的缺德行为。
我们知道,大道和大德是无处不在、无所不在的,它们无欲无为,没有分别,万物都是由它们衍生出来的。它们无所谓追求和索取,所以也就没有执着之心,,我们必须要抛弃私心杂念,因为它会制约我们对幸福感的认知。
人生一世,只有短短数十个春秋,如果我们把人生的意义仪仅定位在满足自己的贪欲上面,就会陷入痛苦的境地。那样,我们也许会在欲望的驱使下,做出-些违背道德的事情来。一旦做出这种行为,就会伤害别人,还会使自己的幸福毁于一旦,这种结局必然是痛苦的。所以,人们只有保持心无杂念,才会到达人生的最高境界。
王弼《道德经注》
昔,始也。一,数之始而物之极也。各是一物之生,所以为主也。物皆各得此一以成,既成而舍以居成,居成则失其母,故皆裂、发、歇、竭、灭、蹶也。各以其一,致此清、宁、灵、盈、生、贞。用一以致清耳,非用清以清也。守一则清不失,用清则恐裂也。故为功之母不可舍也。是以皆无用其功,恐丧其本也。
昔,是始的意思。一,是最小的数字,却也是最大、最能包容的物质。万物都是由一所生,所以一是万物之主。事物都是得到这个一才能够形成,形成之后就舍弃了一而来执着于它所形成的东西,执着于它所形成的就将失去原来的根本,就会导致崩裂、塌陷、消逝、涸竭、绝灭、颠覆等不好的结果。万物各自都以一,也就是遵从道来生存、发展,就会出现清明、安宁、灵妙、盈满、生长等好的结果。是用一来让天清朗,而不是用清理的手段来使它清朗。持守一,天的清朗就不会失去,而动手去清理,恐怕天就会崩裂了。所以达成功绩的根本原因是不能舍弃的。不应该拿功绩来炫耀、做资本,不然就会丧失根本。
清不能为清,盈不能为盈,皆有其母,以存其形。故清不足贵,盈不足多,贵在其母,而母无贵形。贵乃以贱为本,高乃以下为基,故致数舆乃无舆也。玉石琭琭、珞珞,体尽于形,故不欲也。
不是清理就能使天清朗,不是装填就能使山谷盈满,一切都有它的根本,然后才有相应的形态。所以清理是不值得重视的,装填也不是越多越好,需要重视的是事物的根本,而这根本是没有华贵的外形的。贵是与贱相对而言的,高是与低相比较而形成的,所以数次受到赞誉也和没有赞誉没什么两样。玉石坚硬的性质都暴露在表面,所以说不要像玉石这样。
苏辙《老子解》
一,道也,物之所以得为物者,皆道也。天下之人见物而忘道,天知其清而已,地知其宁而已,神知其灵而已,谷知其盈而已,万物知其生而已,侯王知其为天下贞而已。不知其所以得此者,皆道存焉耳。
致之言极也,天不得一未遽裂也,地不得一未遽发也,神不得一未遽歇也,谷不得一未遽竭也,万物不得一未遽灭也,侯王不得一未遽蹶也。然其极必至此耳。
一,指的就是道,事物之所以能够形成,都是因为道。天下的人见到具体事物就忽视了道,只看到天的清明,只看到地的安宁,只看到神的灵妙,只看到川谷的盈满,只看到万物的生长,只看到侯王要成为天下正统的楷模。人们都不知道能够如此的原因,是道的存在。
上面说的是极端的情况。天不清明不至于马上崩裂,地不安宁不至于马上塌陷,神不灵妙不至于马上消逝,川谷不盈满不至于马上涸竭,万物不生长不至于马上绝灭,侯王不能维持公正的权威不至于马上被颠覆。但是如果一直这样下去到达一定程度,这些情况一定会发生。
天地之大,侯王之贵,皆一之致。夫一果何物也?视之不见,执之不得,则亦天地之至微也。此所谓贱且下也。轮、辐、盖、轸、衡、轭、毂、轊,会而为车,物物可数,而车不可数,然后知无有之为车。
所谓无之以为用者也。然则天地将以大为天地耶?侯王将以贵为侯王耶?大与贵之中有一存焉,此其所以为天地、侯王者,而莫或知之耳。故一处贵而非贵,处贱而非贱,非若玉之碌碌贵而不能贱,石之落落贱而不能贵也。
天地的伟大,侯王的尊贵都是由一形成的。那么一到底是什么一种东西呢?看也看不到,摸也摸不到,道也是天地间最渺小的了。所以说道也体现为卑贱和低微的一面。轮、辐、盖、轸、衡、轭、毂、轊这些零件组合在一起就成了车,这些东西都是能计数的,而车是零件的组合,在零件的那个层面来说车是无法计数的,然后知道车并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存在,只是一种零件组合的状态。
这就是并不实际存在的事物发挥作用的例子。天地因为广阔就能成为天地吗?侯王因为尊贵就能成为侯王吗?广阔与尊贵之中都有道的存在,道才是天地、侯王能够获得伟大地位的真正原因,而他们自己都不知道。所以一在高贵的事物中不体现高贵,在卑贱的事物中也不体现卑贱,不像玉那样美丽华贵而没有卑贱的表现,也不像石头那样粗顽而毫无高贵的体现。
【经典解读】
很多书本将“一”解释为“道”。在老子眼中,“道”是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它支配着世间万物的生长衰亡。世间万物的形态和规律,天清地浊、山高谷深、神祇灵妙、帝王尊崇都是由“道”来决定的。失去了“道”这一切都不能保持原来的样子。因此,统治者也只能顺应“道”,回归“道”才能不失败,保持统治地位。这样理解固然没有什么错误,但在本章中将“一”解释为万物混然而同的特性似乎更好一些。通过下文“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以及侯王“贱称而守贵位”可知老子在这里主要想告诉大家的是,什么事都不要极端,若果将这个道理归结为“道”则显得过于宽泛。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们常说“天清地浊”,天给人的印象就是清明,然而“清明”并非天的所有状态,阴霾雨雪、雷电云雹都是通过天而呈现出来的,在不同的气候中天也不是永远都可以用“清明”来形容。但正是将这些所有的元素混而为一,天才显现出了它的“清”。同样,地也不是永远宁静的,川谷也不是永远充盈的,动与静、空与盈互相变化、相互混合,最后人们才对它们有了“静”、“盈”的印象。世间的万物都是如此,在不同的矛盾此消彼长,相互转化中体现出了最主要的特性。相反,如果一件事物的某个特性过于极端,那么不仅不会使这种特性愈加明显,反而将变得模糊,甚至消失。没有浊就不会显出清,没有动就不会显出宁,没有空就不会显出盈,没有愚就不会显出灵。
至誉无誉,上德不德。武王伐纣,在古代被描述为“至仁”伐“不仁",但孟子却对其产生怀疑;《三国演义》中描述诸葛亮算无遗策,无所不知,鲁迅却批判“状诸葛多智而近妖”。太仁义就会显得虚假,太自尊就会显出自卑……物极必反,任何事物、任何特征过于极端就会转向它的反面,这是矛盾存在的基本规律。正因为圣人之道这个道理,所以他们不会走向极端,所以他们贵而守贱,荣而守辱,欲先而守后,欲上而守下,欲治民而以民为贵。真正的荣誉是不需要过分赞誉的,而过分追求荣誉的人,最后必将失去荣誉。太多的人居高位而不知退,立大功而不知谦,最后荣去辱来,落得身死名灭的下场。
“是故不欲碌碌如玉,珞珞如石”,圣人知道矛盾的存在,懂得混而为一的道理,他们既不会像美玉那样碌碌光洁,也不会像顽石那样珞珞坚硬,而是刚柔并备,知雄守雌,知黑守白。
【哲理引申】
世界上那些伟大的事物能成为混而为一的整体,是因为它们都遵守着宁和朴实的自然之道。天高远广大,却能包容万物;地厚重宽博,却能承载万物;江海幽深绵长,却能汇纳百川;上古的君王处于高位之上,却能亲近人民,爱惜人民。正是它们这种高而不自高、大而不自大、出于众人却不抛弃众人的品性,让它们变得宽厚宏博、受人敬仰。老子认为,世人都应该向自然界、向前代圣王学习这种博大的胸襟、低调淡泊的处世方式。
自然万物是不分贵贱的,花鸟鱼虫虽然形态本性各不相同,但它们都是平等的,共同构成了美丽的大自然;高山河流是没有尊卑之别的,它们不会因为自己的高大而张狂,不会因为自己的广博而自傲;日月星辰是没有尊卑贵贱之别的,无论是大是小,是明亮还是昏暗,它们都每日平静地出生、降落,无论人类对它们是崇拜还是诅咒,都丝毫改变不了它们的行程、表现。真正的得道之人也应该像这些大自然中的事物一样,博大、宽厚、和光同尘、定乎内外分、辩乎荣辱之境。
历史上有很多居于尊位的人,他们有的被世人铭记尊重,有的被世人厌恶唾弃,有的早就被遗忘,这是为什么呢?正如诗人臧克家所说的:
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
把名字刻在石头上想“不朽”;
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倒;
给人民作牛马的,
人民永远记住他!
把名字刻在石头上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只有遵守平等、仁慈的处世之道,爱护人民,贡献人民,和人民“混而为一”的统治者才能得到世人的尊重,才能被后人所铭记、爱戴。统治者得到人民认可的最好方式,不是建立什么丰功伟绩、开拓多少疆土、取得多少胜仗,而是能够让百姓看到他是爱惜自己、服务自己、接近自己,而非高高在上、剥削、统治自己的。
“混而为一”的自然之道,也是人人在社会中都应遵守的处世原则,一种高超的处世智慧。很多人认为:“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阶层,就有尊卑贵贱之分。"于是他们到了哪里都习惯于将人分为三六九等,对自认为尊贵的人就奉承、谄媚,对自认为卑贱的人就轻视、欺凌。这不是君子的处世之道。左思《咏史》诗中曾说:“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一个有德的君子,绝不会因地位不同而认为世人有高低贵贱之分,他们既不会巧言令色地去谄媚,也不会盛气凌人地抛弃别人。
《菜根谭》中说道:“好丑心太明,则物不契;贤愚心太明,则人不亲。士君子须是内精明而外浑厚,使好丑两得其平,贤愚共受其益,才是生成的德量。”世间万物各不相同,但绝不表示它们存在着尊贵和卑贱的区别,心中有太多的选择、歧视,就无法得到所有人的支持,就无法汇集所有的力量开创一番伟业。“峣峣者易缺,皎皎者易污”,一个人若总是自恃清高,自以为比别人优秀,那他一定活得很累,而且少有支持者。
“归于自然,混而为一”,保持平和淡泊的心态,坚守谦卑自下的待人态度,不仅是一个有德君子的处世原则,更是世间最高的处世智慧。
《论语》泰伯篇0801句
【本篇引语】
本篇共计21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等。本篇的基本内容,涉及到孔子及其学生对尧舜禹等古代先王的评价;孔子教学方法和教育思想的进一步发挥;孔子道德思想的具体内容以及曾子在若干问题上的见解。
【原文】
子曰:“泰伯(1),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2)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3)。”
【注释】
(1)泰伯:周代始祖古公亶父的长子。
(2)三:多次的意思。
(3)民无得而称焉:百姓找不到合适的词句来赞扬他。
【译文】
孔子说:“泰伯可以说是品德最高尚的人了,几次把王位让给季历,老百姓都找不到合适的词句来称赞他。”
【评析】
传说古公亶父知道三子季历的儿子姬昌有圣德,想传位给季历,泰伯知道后便与二弟仲雍一起避居到吴。古公亶父死,泰伯不回来奔丧,后来又断发文身,表示终身不返,把君位让给了季历,季历传给姬昌,即周文王。武王时,灭了殷商,统一了天下。这一历史事件在孔子看来,是值得津津乐道的,三让天下的泰伯是道德最高尚的人。只有天下让与贤者、圣者,才有可能得到治理,而让位者则显示出高尚的品格,老百姓对他们是称赞无比的。
2023年03月11日
农历兔年二月二十
周六
第3219天
睿见、前瞻、实用
早读分享
仙言潮声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当自己从根本上提升了,所念所求,都是水到渠成的事。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人与人之间的相遇,就像共同托举着光辉的太阳,光照亮了路,热温暖了心,将所有同频的人和事渐聚渐拢。只有成为最好的自己,才会遇到更好的别人。
美好的一天从胸怀坦荡 持续发光开始!
经典诵读
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
——(唐)李白《江夏别宋之悌》
注解:你我将远别于千里之外,兴致却同在眼前的杯酒之中。
不有所舍,必无所成
——(明)徐祯稷《耻言》
注解:不付出一定的代价,肯定不能获得成功。
早安人民
生活的意义也许就在于坚定自己的内心,并找到为之奋斗的目标。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确立了目标,就坚定地往前走,一点一点去实现它。即使前方道路漫长,也要坚信自己会如种子般生根发芽。早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