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财神爷的时空想象
从寺院参观出来,看见侧旁有一小亭子,安安静静的,无一人光顾,想着正好可以借这块宝地歇歇脚,就走了过去。
未成想,那亭子里已多日没有人打理了,落了一地的树叶和尘土,连起亭柱的条凳已无法落座。正欲离开,忽觉眼前一闪。定睛去看,却是一根柱子下的角落里,摆着三尊神像。
中间一尊花冠花袍,粉嘟嘟的脸庞,左手托一大元宝,右手持一“财神到”的牌子。左边一尊金盔金甲,深红脸膛,右手托一元宝塔,左手提一把大刀。右边一尊银盔银甲,腰间的两只手都呈龙头模样,肚腹上好像长着一棵摇钱树。
原来,是三个财神爷聚拢一堆儿,竟无人理睬。
中间花冠花袍的那位,想必是赵公元帅赵公明,还是一向的喜眉笑目。左边深红脸膛的那位,想必是关圣大帝关云长,依然是冷眼向洋的本色。赵公明和关云长都是大名鼎鼎的武财神,塑像有二尺来高。右边银盔银甲的那位,俨然也是武财神扮像,但身高却矮了半截,不知姓甚名谁该怎么称呼。
这三尊往日里也时时为香烟缭绕沐浴,日日被香客顶礼膜拜的财神,怎么就偏居一隅了呢?满身的风尘,好生落寞啊!要知道,旁边院子里金碧辉煌的大雄宝殿供奉着释迦佛祖,大悲殿里供奉着观音菩萨,天王殿里供奉着弥勒和尚,都是香客络绎不绝,香烟袅袅不断。
展开全文
转念一想,也对,财神都是道教封授的,自然进不了近在咫尺的佛家寺院。就猜想,说不定是哪位半吊子的香客,虚头巴脑地带了三尊财神来进献,在寺院门口碰了个硬邦邦的大钉子,又嫌带回去怪沉的,就随手把大神们丢在了亭子里,大神们也只能听天由命随遇而安了。
鬼神信仰这事儿吧,个人一直都以为信则有,不信则无,信,就要虔诚,不信,就应远离。
中国文化里的财神偶像有很多,去各地民间数一数,林林总总下来,几十个不止,但被普遍接受的,不外乎四个,文财神有比干和范蠡,武财神有赵公明和关羽。
比干、范蠡、关羽,都是中国正史里有的人物,被民间故事演绎成神,则都是他们死了多年以后的事儿了,唯有赵公明是道家臆造的,生来就是神,被安排在张天师的炼丹室门口担任守卫,以求“除瘟剪疟,祛病禳灾”,逐渐又被赋予了“买卖求财,公能使之宜利和合,但有公平之事可以对神祷,无不如意”之功能。
后来,民间百姓干脆就将赵公明的神像直接贴到了门上,视为镇邪祈福专司买卖求财的神灵。作为门神,赵公明大多时候都是明目虬髯,顶盔披甲,执宝剑,着战袍,骑猛虎,威风凛凛。再后来,则被刻画得像弥勒佛一样和颜悦色笑口常开,手里的兵器则变成了“恭喜发财”“招财进宝”之类的条幅,膝下经常还有可爱的童男童女陪伴,置身于聚宝盆、大元宝、珍珠、珊瑚等等财宝之中,一派欢乐祥和的氛围,寄托着人间喜气洋洋的愿景。
史上并无有关比干和关羽理财有方或家财万贯的记述,倒是说关羽当初摆地摊儿卖枣不成,和卖鞋的刘备、卖肉的张飞桃园三结义,一起造反了。
将比干和关羽与财神连在一起,我总感觉有点悲凉,还有点说不清的荒诞,好似自欺欺人的黑色幽默。
比干是商纣王的叔叔,因反对纣王的荒淫和暴政,屡屡犯上谏言,屡屡惹得纣王不胜其烦怒火中烧。《史记•殷本记》中记载,比干感言:“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过则谏,不用则死,忠之至也。”纣王诘问他:“何以自恃?”。比干毫不畏缩地回答:“恃善行仁义所以自恃。”纣王终于怒不可遏道:“吾闻圣人心有七窍,信有诸乎?”遂将比干剖腹摘心,弃之于地。
这样一个悲壮的故事,被后世话本演绎,姜子牙用灵丹妙药救活了比干,只是比干从此没有了心脏。生意人觉着比干没有了心,反而能公正处事,无偏无私,竟被奉为商界的财神。如此出神入化的时空想象与角色重塑,实在让人错愕不已,头皮发麻。
武财神关羽呢?一生信奉忠义仁勇,不事二主,宁折不弯。所以,他忠君的品行被统治者大加宣扬,他勇武的精神被百姓顶礼膜拜,都在情理之中,都在逻辑之内,被后世尊称为关公不足为奇。
但在战场上,关羽分别被曹操和孙权的手下各生擒一次,实属败将,而且最终被东吴兵士斩头,身首分离,头颅虽被曹操厚葬于洛阳,但对刚烈无比的关羽来说,还是无比屈辱的。生前,连自己的生命和尸身都无法保全的人,死后却能保护别人的财富,怎么想象,都不具说服力。
生意人将屈辱死去的关羽拜为财神,是否真心崇敬他的侠肝义胆,是否真心将他的“义”字当头视为标杆,是否真心将他当作经商的道德楷模,我一直都持怀疑态度。如果这一切都是商人们发自肺腑的宣示,那千百年来,世人总结的“为富不仁”和“无商不奸”又从何而来?
真心希望商人们去关公像前烧香拜神时,人人都能牢记关羽的信条,真心去实践一种理想,义为先,利为次,不要仅仅把关公当作装点门面的牌坊。要不,心无诚意,假惺惺地去膜拜,关公的在天之灵就该责备自己不配做财神了,说不定还会降下惩戒膜拜者的神旨。要知道,关羽心在曹营心在汉,封金挂印,不辞而别,自己视金钱如粪土,硬被别人拉去天天守着摇钱树和聚宝盆,未免太过滑稽。
四大财神之中,范蠡似乎最名副其实。
范蠡这个人,早年为了政治抱负,将自己的情人大美女西施献给了越王勾践,帮着越王卧薪尝胆复仇复国,大功告成之际,洞悉了政界风云变幻的阴险诡谲,又悄悄带着西施远走高飞,隐姓埋名去了齐国。临走之时,范蠡还给同样对越国立有大功的好友文种留下一封信说,鸟散弓藏,兔死狗烹,越王这人只能共苦,不会同甘,你也要赶快离开,否则,必定大难临头。文种不信,结果真成了勾践的剑下之鬼。
在齐国乡下,范蠡务农经商,发了大财。齐王见其能耐不凡,就拜为国相。相位之上,范蠡照样做得风生水起,但他再次居安思危,对自己说:“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于是,再次挂了相印,散了家财,别了齐都,到陶地隐居起来,自称陶朱公。很快,陶朱公农商并举,又积累了万贯家财,又将万贯家财一次次分于乡里百姓共享共用。陶朱公美名远扬,天下百姓无不恭恭敬敬称其为财神。
既有能力,又有道德,财神范蠡当之无愧。相比于无影无踪臆想出来的赵公明,范蠡显得有血有肉。相比于血溅一地、性命凄惨的比干和关羽,范蠡善始善终,美名加身,财富等身。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凡是神,都是死人。神,都是活人给死人加封的,赵公明、关云长、比干、范蠡这些财神也无一例外。人都不想死,有钱人更不想死,又惦记着神通广大,所以,人间有了活财神一说,又有了有钱能使鬼推磨一说。活财神,自然就是有钱的大活人,有了钱,就有了神通广大的能耐,有钱的理想比神都大。
比财神多一个字的,还有一个词,叫财神爷。加上一个“爷”字,活财神的似乎身价就上去了,自我就多了亲切感和优越感,就让别人生了敬慕和钦羡。
一般来说,买卖场上,财神爷都是卖家嘴里出手阔绰的大主顾,迎来送往,都得点头哈腰殷勤备至才行。想挣钱,靠那些供着的死人是不行的,必须得奉承兜里鼓鼓囊囊的大活人。当个财神爷,比墙上和香案上的财神实惠多了,兜里殷实,心里熨帖。
迎财神、接财神早已是民间雷打不动的风俗。过去,逢年过节,再不济的人家也总要买张财神的画像贴到墙上,祈求来年院里风调雨顺,门里财源广进。摸准了人们的求财心理,有商家就雇了小孩儿,拿着一张张财神,挨家挨户去敲门,美其名曰送财童子来给人家送财神。主人开门一看,是来拔毛的,因着大过年的,也不好黑起脸将财神拒之门外,只好额外破费。跑腿儿的小孩儿挣了吃糖的小钱儿,背后卖财神的爷已是笑得合不拢嘴儿了。
当下,网络兴起,电子财神成了网红,打开网页,输入“财神”二字轻轻一点,你见过的、未见过的、认识的、不认识的财神都会扑面而来,活色生香地招呼你闭上眼睛拜一拜,只需扫个电子码,燃根电子香,发个电子红包,财神就能如影随形地附体了,又一个活财神就诞生了。爱财之心,人皆有之,财神无疑是人间最受欢迎的神,且是第一,不是之一。
未来已来,拜个神,求个财,哪还需要去庙里、观里、寺里?就让那些纸印的、泥塑的、木雕的、铜铸的财神待在角落里落寞吧。
想着,想着,还是想起了那个笑话:
说啊,从前的财神庙里,财神的身旁都端坐着一位美丽善良的财神娘娘。一天,有个要饭的穷小子闯进庙里,狼吞虎咽,吃完了香案上的供品后,跑到财神跟前倒头便拜,对其他诸神都视而不见,只求财神赐给财富。财神见状,生气地说:“你来求财,连根香都舍不得上?”叫花子连忙叩头说:“我都快饿死了,哪有钱请香啊。”
听了这话,财神打个哈欠,闭上眼睛自顾去打盹了。旁边的财神娘娘动了恻隐之心,摘下自己的金耳环扔给了伏在地上的叫花子。叫花子感到有金光闪闪的东西滚到手边,还以为金耳环是财神所赐,连着大呼几声:“叩谢财神恩典!”声音大得让财神打了一个激灵。
财神睁眼,看见是老婆将自己的定情物送给了叫花子,气得大发雷霆,一把将娘娘推下神坛,并赶出了财神庙。从此,财神成了孤家寡人,穷人拜财神,也总是一场空。
可惜啊,财神是个什么东西?也这么嫌贫爱富!
(文中图片选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