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中医入门基础知识第一课笔记:中医的别称有哪些?
中医历时千年,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在漫漫长河中,有人在唱衰中医,有人在砥砺前行。今天书墨会用几分钟的时间为大家讲一讲,我们中医的故事。同时今天也是书墨正式开始自学中医的第一天,特地拍这个视频记录一下。大家互相交流学习,另外我把自己学习用的资料整理出来保存在了网盘,包括国医大师,倪海厦,曾仕强,南怀瑾等等以及还有一些中医名著,都放在了咱们的中医爱好者交流群里面,有需要的看完视频可以找我领取。我学的基础课程是北京中医药大学马淑然教授的公开课。第一课她主要讲了中医名称的由来和别称。那么我就现学现卖,为大家讲一讲中医还有哪些儒雅的别称?在漫长的岁月中,我们对于中医的称呼流传并被广泛传播开来的名字其实有四个,尤其是第四个,你一定听说过。点个关注,一起探秘中医文化。
黄帝内经(自学中医)
首先第一个叫岐黄,就是我们常说的岐黄之术,相传轩辕黄帝经常会与自己的臣子歧伯等人坐而论道,探讨医学问题,包括病理,诊断,治疗,这些内容都被记录在了《黄帝内经》之中,《黄帝内经》为我国医学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在我国医学发展史上功不可没。同时《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典籍之一,有人认为如此巨著,非大智慧的圣贤不能为之,他们认为一定是黄帝所著,但是更多的学者观点认为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此书应该由中国历代黄老医家传承增补发展创作而来,冠以“黄帝”之名,意在溯源崇本,藉以说明中国医药文化发祥之早。
华佗纪念馆(自学中医基础知识)
展开全文
第二个名字叫“青囊”,相传华佗作为当年医学领域的佼佼者,被曹操盛情邀请当自己的私人医生,但华佗不从,于是被打进大牢,在被羁押时期,碰见了一个姓吴的监狱长,这个监狱长的老母亲生了一个很奇怪的病,找了好多医生不能得治,他知道了华佗的事迹,便像华佗咨询病情,华佗了解之后给他开了几位药,监狱中的母亲果然好了,所以监狱长对华佗是相当感激,经常偷偷的买些酒肉供华佗吃喝,临刑前,华佗感念这位监狱长一饭之恩,就把自己的医术写成了《青囊书》赠与了这个吴崖狱,这位监狱长在华佗死后,拿着医术,认真研习,为世人看病,并将华佗的医术传了下来,所以中医也叫青囊,但是这个名字现在知道的人不多了,因为在后汉书华佗传中写道。佗臨死,出一卷書與獄吏,曰:「此可以活人。」吏畏法不敢受,佗不強與,索火燒之。也就是说,其实华佗一脉并没有被传承下来,尤其是其最出名的麻沸散,以及外科手术的方法。
中医别称杏林的由来
第三个名字也是非常的好听,叫杏林,这个与三国时期著名的郎中董凤有关,有资料介绍,吴国有一位叫董凤的郎中,常年在江西庐山一带隐居,附近的百棵找他看病,他总是分文不取,只求轻症被治愈的人在门前种一棵杏树,重症被治愈的人种五棵杏树,就这样,没多久,董凤的门前就杏树成林,人们为了纪念董凤,就把中医也称作杏林。
中医和葫芦的故事
第四个名字也是大家都所熟知的“悬壶”,人们常常用“悬壶济世”来表达对医术高明,医德高尚的医生的赞美之情。据传说,东汉时期有一位名叫费长房的人渴望学习医术。有一天,他在街上偶遇一个背着葫芦的卖药老翁。据说这位老翁医术高超,只要他施药,疾病就会迎刃而解。为了一探究竟,费长房决定悄悄跟随老翁,就在晚上老翁收摊时候,费长房目睹老翁化作烟雾钻入葫芦之中。费长房意识到这位老翁非同寻常,就设酒款待这位老人,两人酒过三巡,老人就邀请费长房到自己葫芦内一窥天机,他一进去发现里面富丽堂皇,别有洞天,这位老人是真神仙啊,于是费长房由衷地向他请教,并最终成为了他真正的传人。为了纪念这位令人敬佩的老师,费长房在行医时经常佩戴一只葫芦,不久后其他医生也开始效仿,使葫芦成为了医师们的标志。其实葫芦与中医的历史渊源相当悠久。比如神话故事中的太上老君,铁拐李,他们总是用葫芦装自己的丹药,还有活佛济公,在闲暇时,他喜欢从葫芦里盛酒享受快活,而在行医时,又能从葫芦中取药来治病救人。这些故事使得葫芦在中医领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并成为名医们的象征之一。
关于中医的别名,今天就给大家讲到这里了。还有什么好玩的故事,大家在评论区踊跃发言。我是书墨,一名中医爱好者,或许和你一样,刚刚接触中医,又或者为了让更多人了解中医,认识中医,为了更好的宣传中医,我创建了一个中医爱好者的群,同时也给大家准备了一份自学中医的学习材料,包括中医基础知识,当代国医大师合集,曾仕强,南怀瑾都被收录在一起,还有为中医宣传工作做出非常巨大贡献的倪师讲座,另外还有中医古籍合集,非常详细,如果你也想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如果你不知道从哪里开始,不妨加入我们。或许我们成不了当代国医大家,但是了解中医之后,你会更清楚的明白自己的身体,因为中医一直在探究的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加入我们,让我们都能够在快乐中了解到中医的知识,并且一起将我们的中医文化永远地传承下去。
【腾讯文档】中医基础学习笔记
我的学习笔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