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GDP差距拉大,美国却高兴不起来,耶伦为访华铺路
中国和美国作为世界前两大经济体,经济实力的此消彼长早已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让人诧异的是,2023年,在中国经济增速领先于美国的情况下,中美GDP差距却意外扩大了,这不禁令人追问:这是为什么?
让我们来审视一组数据:美国2023年GDP增长2.5%,总量达到惊人的27.73万亿美元;中国则以5.2%的增长率报告了126.06万亿人民币(换算为17.89万亿美元)的GDP。表面上看,中国的增长速度是美国的两倍还多,但从GDP总量看,中国仅相当于美国的65%,较之于前两年下滑明显。一些西方媒体借机唱衰中国经济,难道中国经济真的达到了“顶点”了吗?
这里需要揭开的第一个面纱是“名义”与“实际”增速的区别。大多数国家公布的GDP是名义GDP,包含通胀因素。例如,通胀下的商品价格上涨可能使得名义GDP同比增长瞬间放大,但从实际经济活动来看,可能并无增长。这就像是一个商人涨价销售了相同数量的产品,收入虚高,但其实实际产量根本没有增加。美国在2023年持续的通胀状态正是名义GDP背后的通胀“水分”。
紧随其后的问题是汇率。2017年,中美两国的GDP之比曾达到76%,其中人民币对美元的强劲升值功不可没。随后两年人民币承压贬值,特别是在美联储加息的背景下,美元指数不断强势。这样的外汇市场波动直接影响到以美元计价的中国GDP,因此在很大程度上,虚化了中国的经济体量。
展开全文
接着,我们不能忽视中美GDP构成的根本差异,这也是比较双方经济时经常被忽略的维度。分析产业结构可以发现,中国当前依然在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上保持较大比重,而美国则几乎是由第三产业——服务业驱动的经济体。一国的第三产业占比越高,经济往往越发达。然而,这也导致了产业空心化的风险,即中低端制造业转移出去后,会减少国内经济的多样性和复原力。
话题转向更为微妙的领域,我们将目光投向“灌水”经济。我们只举一个例子,美国有一项特殊的私人服务消费——自有住房的虚拟租金。这项晦涩难明的统计方法让美国的GDP数据看起来永远比实际上更为庞大,这更像是在玩数字游戏,而不是体现经济的真实状态。关于他的质疑声更是从来没有停止。这种虚高的GDP贡献在某种程度上等同于印度把牛粪算入GDP的做法。
当下流行的一个疑问是:“中国还能赶超美国吗?”一些悲观论调认为,中国经济已经见顶,2030年超越美国的梦想不过是幻想罢了。但是,如果从现实出发,依据购买力平价(PPP)计算,中国的实际上已经在2022年超过了美国。纯粹以数字游戏来量度中美经济实力的差距,视角太狭窄了。
而且,就在美西方公开唱衰中国经济之际,他们的实际行动却显示出完全不同的态度。美方代表团的中美经济工作组第三次会议就是最好的证明。作为今年首次,也是自去年9月以来的第三次会议,它不仅是在北京举行的面对面谈判,也显示了美方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心认同。
此次会议涉及双方在经贸领域的合作与发展,反映出美国在口头上可能对中国进行施压,但在实际行动上却寻求与中国建立持续的合作关系。同时,耶伦表达的再度访华愿望和强调不与中国“脱钩”的言论,进一步证实了美国在中美经贸关系上的复杂态度与战略考量。
中美GDP之争,是时代发展的关键篇章。我们要记住,数字永远只是事物的表象,经济的深层力量在于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工业基础、人力资源和治理能力。在这些方面,中国始终保持着坚定的追赶步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