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金融服务向海经济“桂”在行动

Connor 币安app 2024-05-21 57 0

C

nfinance

编者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重视调查研究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

2023年3月底,党中央决定,在全党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并以此为契机,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以强化理论学习指导发展实践,以深化调查研究推动解决发展难题,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成效检验主题教育成果。

近年来,人民银行、金融管理部门以及各金融机构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持续深化金融改革,出台落地多项稳经济、稳就业、稳民生政策,有力推动了地方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为此,本刊特开设“金融服务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专栏,由记者深入基层开展调研,走访企业、市场与农户,推出系列报道,全面反映金融服务地方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作者 | 《中国金融》记者 植凤寅

文章|《中国金融》2024年第5期

《山海经》有云:“番禺之西,八桂成林。”这是最早以八桂称广西的出处。历代文人亦常以八桂咏喻广西,如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有“苍苍森八桂,兹地在湘南”的诗句。2023年12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结束对越南的访问后再次来到广西壮族自治区(以下简称广西)进行考察。这已经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第三次踏上八桂大地。“一湾相挽十一国”,作为我国唯一与东盟海陆相连的省份,广西有着与东盟邻国相似的气候与人文特征;作为唯一沿边、沿江、沿海的自治区,广西自古以来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这些都为广西发展外向型经济创造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党的二十大提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列为2024年经济工作的九项重点任务之一。站在新的发展阶段,广西经济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近期,记者深入广西,就金融支持其外向型经济发展进行了调研。

以金融之力,增添外向型经济发展底气

作为广西的首府,南宁素有“花园城市”美誉,更是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中国—东盟金融合作与发展领袖论坛永久举办地。2019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6个新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的通知》,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设立。根据规划,(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包括南宁片区、钦州港片区、崇左片区,以及根据发展需要报经国务院批准的自贸试验区扩展区域。为建立与南宁市开放发展新格局相匹配的现代金融体系,南宁市人民政府、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共同发布了《广西建设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南宁核心区规划(2019—2023)》,提出在南宁五象新区建设中国—东盟金融城,推动面向东盟的金融创新。

《中国金融》|金融服务向海经济“桂”在行动

展开全文

图为五象总部大厦展示厅 摄影/植凤寅

从五象总部大厦的25层向窗外远望,整个金融城的景象尽收眼底,高楼林立又各具特点,绿意掩映其中,功能分区清晰又充满现代感。五象新区管委会新经济发展局副局长黄凤强指着窗外的景色不无自豪地说:“十年前,这里还是黄土满天飞。现在您看,都建设起来了,很多金融总部大楼都已开始启用了。”黄凤强介绍,2006年自治区党委、政府作出“建设五象新区,再造一个新南宁”的战略决策,新区的建设拉开帷幕;2018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3部门联合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建设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总体方案》;2019年国务院同意印发《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总体规划》,五象新区迈入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目前,五象新区累计完成投资4500亿元(其中中国—东盟金融城累计完成投资207亿元,其中社会资本投资占比近94%),入驻全球最具价值品牌12家、世界500强44家、国内500强33家。

黄凤强表示,建成后的中国—东盟金融城将完成九大任务,即推动面向东盟的跨境金融创新、扩大金融服务业对内对外开放、强化面向东盟的金融市场合作、加强面向东盟的跨境保险合作、加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推动跨境金融基础设施完善、完善跨境金融合作交流机制、构建良好金融生态以及完善人才引领金融发展机制。为更好地引导金融机构入驻中国—东盟金融城,五象新区积极争取自治区层面出台金融发展专项政策和金融创新奖励政策,持续研究新的更优惠政策,以期提供更优质的政策保障。

作为中银香港全资附属子公司,中银香港东南亚业务营运中心于2019年9月21日正式揭牌运营。问及为何选择把营运中心定在南宁、建在五象新区,中银香港东南亚业务营运中心总经理王亚林表示:“我们考察了很多地方,确确实实就是被吸引过来的。”在最初选址阶段,中银香港进行了深度调研,同时设计了包含21个维度的量表进行比较,最后发现南宁有18个指标远优于其他几个同时考虑的城市,这也让他们有些惊喜。中银香港东南亚业务营运中心揭牌运营,是国家批复广西建设面向东盟金融开放门户总体方案后首家落户广西的外资金融机构。王亚林表示:“自治区政府高度重视,对于入驻金融机构的优惠政策都是实实在在看得见的。比如,有一次性奖励政策、税收优惠政策、业务奖励政策等。为吸引优秀金融人才,还有各种购房补贴、租房补贴以及人才激励政策。”另外,营运中心设立在南宁还有一个独一无二的优势,那就是由于广西毗邻东盟,小语种人才资源非常充足。目前,中银香港东南亚业务营运中心员工人数已超700人,业务范围已拓展至泰国、马来西亚、文莱、菲律宾、老挝、柬埔寨、缅甸等地区,日均业务处理量已达15万笔。

截至2023年11月末,中国—东盟金融城入驻金融机构累计达到510家,其中银行机构45家、保险机构41家、基金/证券206家、其他类金融机构218家,入驻企业数量和质量实现双提升。自治区建设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指挥部第一批13个重点示范项目12个落地南宁,其中10个落户中国—东盟金融城,金融集聚效应明显增强。同时,在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发布的“2021—2022年度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指数”中,南宁片区金融改革创新指数表现突出,在第五批自贸区总共19个片区中排名第三位。在广西发展外向型经济过程中,中国—东盟金融城正以不断完善的跨境金融创新服务为实体经济发展输送“底气”。

政策纷呈,多方携手共建开放发展新格局

2023年是中国—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20周年。近年来,广西持续推进制度型开放,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服务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加快把独特的区位优势转化为开放发展优势。

一方面,政策先行,多方合力。2018年12月,经国务院同意,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3部门联合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建设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总体方案》。围绕该方案,自治区政府进一步细化落实,持续完善配套激励。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实行“领导小组制+指挥部制”,自治区主席任领导小组组长,自治区分管副主席任指挥部指挥长,统筹金融开放门户建设。二是建立多项激励机制。自治区累计安排金融开放门户建设资金超6亿元,专项支持金融开放门户建设项目;设立广西财税金融改革创新奖,对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开展金融开放门户年度十大创新案例评选活动,鼓励推介金融改革创新。三是完善配套政策体系。例如,制定了《广西建设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建设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五年实施规划(2019—2023年)》《关于加快广西建设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若干措施》以及一系列专项创新安排,鼓励金融创新,吸引金融资源集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另一方面,措施落地,从细抓起。中国人民银行广西壮族自治区分行行长陈晋祥表示,建设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不仅直接惠及广西经济社会发展,而且通过金融的开放试验,促进中国与东盟资金相通、产业相融,坚实服务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构建,事关“国之大者”。作为广西建设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领导小组成员,中国人民银行广西壮族自治区分行紧紧围绕总体方案,结合全区实际,推出很多务实管用的举措。

一是积极推动跨境人民币业务提质增量扩面,助力开放型经济发展。为充分满足各类市场主体对便利化政策的需求,修订出台《优质企业人民币跨境结算便利化方案(2023年版)》,2023年1~11月,辖内银行共办理便利化结算366.18亿元,同比增长51.11%。边民互市贸易是广西的一大特色,针对新形势,自治区分行不断创新开展边民互市贸易人民币结算,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涉外企业金融服务的若干措施》,2023年1~11月,广西边民互市贸易跨境人民币结算132.9亿元,同比增长249%。为满足广西—东盟产业合作发展需求,全区人民币产业融合使用场景也得以逐步拓展。比如,鼓励辖内银行向广西企业主导境外合作园区企业发放人民币贷款,2023年1~11月,向马中关丹产业园区钢铁项目发放人民币贷款2亿元,累计为广西“走出去”企业发放境外人民币贷款达74亿;鼓励试点银行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为跨境产业园区发展带来新动能,2023年1~12月,中马钦州产业园区金融创新试点业务规模117.6亿元。

二是持续推进可兑换项目的服务优化,推进不可兑换项目对外开放。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目前广西支持企业跨境融资方面的财政奖补政策力度较大,按照实际融资额的0.5%给予补贴,每户每年度补助金额最高不超过200万元,截至目前累计对全区跨境融资企业奖补超7700万元。此外,在打造本外币一体化化服务“最优区”、跨境金融数字化服务“最优区”、跨境金融便利化服务“最优区”及推动涉外金融政策“最惠区”建设方面的工作成效较为显著,截至2023年11月末,全区办理资本项目数字化业务金额近3亿美元,试点业务量业务占比超过50%;资本项目办理线上登记、资金结算、账户注销等便利化业务4714笔,金额68.92亿美元,便利化比例超过50%,有效节约了企业时间、脚底成本。

三是创新外汇金融服务举措。“外汇贷”是广西首创的一项融资服务,以0.5个百分点的利差直补企业,且不与人民币贷款产品贴息额度合并管理。截至2023年11月末,“外汇贷”累计投放18.4亿元,助力企业节约融资成本近900万元。在第15届中国—东盟金融合作与发展领袖论坛上,北部湾“港航融”场景正式上线。据了解,该平台也是目前国家外汇管理局首个批准的进出口双向物流融资平台,可为银行贸易背景核查提供穿透式大数据支持,为涉外中小微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跨国供应链融资服务。

四是探索跨境征信服务培育发展路径。指导广西联合征信有限公司建设运行中国一东盟跨境征信服务平台,为双边市场主体提供双向、便捷、全面的征信服务。截至2023年11月,平台已成功接入广西征信融资服务平台和广西“桂企出海+”平台,支持查询230多个国家和地区企业数据,覆盖东盟十国的787万家境外企业以及3万余家境内外贸企业,为全区提升内保外贷、反洗钱反欺诈监管等跨境商贸合作活动效率、助力“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坚实征信支持。该平台也荣获了广西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重点示范项目、2022年广西面向东盟的数字化典型案例。

打造向海经济门户港,建设宜商宜居海湾新城

“不恋天堂恋三娘湾”,钦州三娘湾的美丽传说流传已久。而三娘湾在现代的故事则与一群可爱的生物相关——这里是“海上大熊猫”中华白海豚的故乡。因为海域环境清洁,这里常年都有成千头野生中华白海豚栖居。据说每年11月左右是白海豚的“恋爱季”,如果时机凑巧还能看到中华白海豚在求偶中展现的如水中芭蕾的优美身姿。

钦州港与世界港口相连,是我国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通道,也是我国通向东盟距离最近的出海通道之一。有山、有江、有海、有港,这些有利的自然条件使钦州成为北部湾畔一颗耀眼的明珠,有着发展向海经济的天然优势。2008年1月,国务院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标志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2008年5月29日,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规划总面积为10平方公里的广西钦州保税港区,钦州自此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平台。

调研的第一站是华谊化工集团在钦州的化工新材料一体化基地。在基地办公楼大厅,巨大显示屏非常醒目,通过它不仅能看到整个基地的实时监控,在显示屏右下方,日期、气温、空气质量一目了然。当天的空气质量显示为“优”。化工生产的“标配”烟雾呢?工作人员指着冒着白烟的某烟囱说:“这个其实是水蒸气,生产中产生的工业废气都在装置里提留再利用了,里面的化学气体经过再生产都成为了宝。”华谊化工新材料一体化基地位于钦州石化产业园金谷片区,占地8平方公里,总投资900亿元,年产值1000亿元,是目前广西单体投资最大的工业项目。

“我们每个月都会到港口来,最开始的时候基本是每周两次甚至更多次。”介绍起华谊的建设情况以及其他在港建设企业,人民银行钦州市分行副行长黄煜“门门清”,他笑着说,在钦州发展绿色化工并不与钦州建设具有岭南特色、滨海风情的宜商宜居海湾新城相矛盾。根据《钦州港总体规划(2035年)》,钦州港口岸线的开发坚持可持续发展,遵循统筹规划、远近结合、深水深用、有效保护、合理开发的原则。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前三个季度,钦州港片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1047.3亿元,同比增长11.3%;累计引进项目40个,总投资额567.48亿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54.85亿元。

在钦州港片区管委会,记者见到了年轻的片区财政金融局副总监李林徽以及他的小伙伴们。“这是我们引进的高端人才。”黄煜副行长笑着指向李林徽。香港理工大学毕业的李林徽先后在北京、深圳等地工作,后来被“召唤”到了钦州,如今他的家也安在了这里。“钦州的政策很好,在这里可以做很多想做的事情。”李林徽介绍说,2019年8月30日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钦州港片区获批设立,总面积58.19平方公里,包括中马钦州产业园区、钦州综合保税区、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三个国家级园区,是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面积最大、唯一临海的片区,功能定位为“一港两区”(即西部陆海新通道国际门户港、向海经济产业集聚区和中国—东盟合作示范区),重点发展港航物流、国际贸易、绿色化工、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等产业。2023年前三季度,片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79亿元,同比增长7.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1047亿元,同比增长11.3%。目前钦州港片区新开工及在建的百亿元重大产业项目有12个,投产后将新增工业产值3000亿元以上。

黄煜副行长表示,为服务外向型经济发展,人民银行钦州市分行主要从四个方面加大推进跨境金融服务力度。第一个方面是推进便利化业务。目前,中国银行、工商银行、交通银行已在钦州辖区开办试点业务,2023年1~9月,辖内办理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业务675笔、金额合计2.69亿美元,比2022年全年增长4.85倍;办理资本项目收入便利化结汇使用665.66万美元,同比增长36.19%,便利化业务金额占当期资本项目收入支付总额的57.95%。第二个方面是推进跨境金融创新业务。2023年1~9月,辖区办理中马金融创新试点业务24.42亿元。第三个方面是优化跨境信贷服务。2023年1~9月,人民银行钦州市分行通过跨境金融区块链服务平台,在企业出口应收账款抵押贷款业务方面,指导银行办理融资9107.5万美元,同比增长81倍,比2022年全年增长3.52倍;在“港航融”业务方面,指导银行为企业办理运费融资790.73万人民币,折合110.88万美元;办理进口信用证押汇业务1笔,金额52.22万美元。此外,分行还针对涉外企业推进汇率避险业务,指导银行为企业办理外汇衍生品签约金额达3.36亿美元,同比增长20%。第四个方面是抓实外汇业务风险防控。对辖区跨境资金流动全面监控,对可疑交易行为和异常变动情况做到早预警、早处置;对银行落实外汇管理措施和跨境人民币政策要求等情况进行监督指导,鼓励银行放宽落实外汇业务展业原则尽职免责。

调研中记者了解到,当地的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以及交通银行作为中马钦州产业园区金融创新业务试点银行,都纷纷结合自身特色,围绕发展外向型经济,做好钦州市的招商引资配套服务工作。而作为本土银行的北部湾银行和桂林银行也率先在钦州港片区设立专门支行,高效服务钦州及自贸区的核心企业及产业链的上下游,同时发挥普惠金融服务优势,围绕片区向海经济特色,服务民营小微企业。在钦州市政府以及金融监管部门的协调部署下,金融机构做到了“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

钦州还是中国著名的“大蚝之乡”,这里养殖的生蚝以营养丰富、肉肥爽滑著称,畅销全国。近年来,人民银行钦州市分行加大窗口指导力度,强化货币政策工具导引,推动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及下沉服务,集中资源支持大蚝产业发展,助力沿海渔民增收致富。这片港口,是广西深化拓展向海经济的门户港;在这里,金融服务始终有力地守护着生动的“人间烟火”。

“自古山如画,如今画似山。”广西的自然风光令人沉醉,而如今在国家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画卷同样值得期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