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皇帝年间的道光萧条是怎么回事?一场晚清时期的经济危机

Connor 币安交易所 2024-05-24 64 0

道光萧条是指发生在道光皇帝即位以后,国内面临的各种社会问题,而这些社会问题则表现为经济增长的下滑乃至倒退。

后世经济学家在研究这一段历史的时候,就把这种现象称之为道光萧条。

所以,它确实是一场经济危机,但其中蕴含了一些社会问题。

道光三年(1823),彼时的中国发生了一场全国范围的罕见大水灾,史称“癸未大水”。

这场水灾波及340多个州县,其中172个州县受灾严重,房屋倒塌,农田被淹,彼时仍以自然经济为主的清朝为此遭受严重损失。

为了应对这场水灾,清政府支出合计2400万两白银的政府救灾款,但更严重的是由于受灾严重,赋税几乎已经收不上来。

这无疑形成恶性循环,使得彼时的社会运作几乎就要陷入停滞。

两江总督曾国藩和李鸿章共同上书道光皇帝说:

国初以来,承平日久,海内殷富,为旷古所罕有,故乾隆中年以后,办全漕者数十年,无他,民富故也。至道光癸未大水,元气顿耗,然犹勉强枝梧者十年。逮癸巳大水而后,无岁不荒,无县不缓,以国家蠲减旷典,遂为年例——《清史稿·食货志·赋税》

从两人的上奏中我们可以看到“癸未大水”对彼时的大清国带来的巨大破坏。

因为它并不是一场局部水灾,而是一场波及全国的罕见灾难,后世气候学家认为这可能是第六小冰川期导致的结果。

据时人形容这场水灾的情形说“水深三尺,几及岸矣,近田俱没”,而桥梁更是被淹,县乡之间几乎断绝了来往,“惟大塘环桥可过,余外乡村小桥俱不能去”。

洪水淹没了农田,其必然会带来物价上涨的恶性结果,随着“癸未大水”爆发,全国物价应声上涨,而最致命的不仅是物价上涨。

展开全文

还有白银的价值也跟着应声上涨,白银一直是古代的流通货币,晚清政府要求农民纳税时统统采用白银。

在嘉庆年间,一两白银和铜钱的汇率是1:1000,“癸未大水”以后,随即飙升到1:2000的比例,也就是说,在如此受灾严重的情况下。

老百姓本身已经没有什么钱财,但是纳税时却要比嘉庆时还要多交1000文铜钱。

因此形成了银贵钱贱的现象,而随着鸦片流入中国,彼时大量的白银流入到外国市场,这导致什么结果呢?

就是以白银计价的很多商业难以为继,只好关门大吉。

因为铜钱变得不值钱,所以没有人愿意收,但是白银稀少,随着鸦片进入中国市场,大量的白银流失到了外国,而国内持有的白银就减少了。

再加上受到水灾的影响,老百姓手上几乎已经没有什么银子。

从1800-1834年鸦片战争爆发前夕,中国流出去的白银就高达2941万两,这甚至比大清国的国库存银还要多。

而彼时白银产量又有限,也就是说本来在国内流通的白银,但是在这段时间里,人们会明显察觉,白银越来越少了。

钱变少了,加上受灾以后恢复缓慢的经济,各类手工业应声关门,经济大萧条时代来临,经济发展不仅陷入停滞,甚至出现倒退。

而在鸦片战争爆发前夕,国内起义不断,经济衰退带来的结果被彼时的人如此形容,“大抵富户变贫户,贫户变饿者,四民之首,奔走下贱,各省大局,岌岌乎皆不可以支日月,奚暇问年岁!”

三言两语却已经描绘出下层人民流离失所,富有人家接连破产,政府运作举步维艰的困境。

因此,1700-1820年道光年间中国的GDP全球占比一度高达32.4%,到1820以后,这一占比在1900时已经下滑至11%。

由此可见“道光萧条”这一经济倒退对彼时中国产生的严重影响,而西方国家则不断通过殖民和不公正的贸易崛起。

总的来的,“道光萧条”的原因远比以上说的要复杂,除了本身“重农仰商”的经济战略还没有调整过来,自然灾难也推动了这场经济危机的爆发。

再加上晚清政府日渐腐败和无能,西方列强对彼时中国肆意盘剥,以及后期清朝统治阶层没有及时调整国家发展方向。

等等这些原因都造成中国从“道光萧条”以后一蹶不振的历史现实。

评论